持,多謝!
第977章 殺破狼,血戰狼山(續)
眼見戰局不妙,諸葛亮和田豫二人對視一眼,神情愈發凝重,遂不約而同地將目光投向驊騮馬背上的傲然屹立的身影。
李利沒有察覺來自身後的殷切期待的目光,或者說他眼下的注意力根本不在身後,而在眼前,眼前的兩軍廝殺戰場上。
兵力不足的問題是客觀存在的,異地作戰難免遇到各種困難。李利對此早有預料,也有所準備,但他沒有料到的是,蹋頓和諸多部落竟然如此窮兵黷武,竟將十來歲的孩子和年近半百的部落老人也拉上戰場,並且充當前軍,在最前線衝鋒陷陣。其實就是有意讓他們送死。
或許蠻軍主帥蹋頓和各部落首領心中毫無憐憫,他們並不認為讓孩子和老人衝陣廝殺有何不妥,但漢軍騎兵卻良心未泯。面對稚氣未脫的孩子和鬢角斑白的老人,漢軍將士手中的戰刀異常沉重,無形中失去了往日的勇猛矯健,身手變得遲鈍許多。原本一刀便可將對面衝過來的敵人斬殺,此刻卻顯得力不從心,往往需要招架很多次攻擊,直到忍無可忍、退無可退之際,方才揮刀斬殺敵人孩子或老人。
正是因為漢軍將士心存惻隱之心,才使得他們舉步維艱,打得異常辛苦,身陷重圍,無端增加不必要的傷亡。他們不忍對部落孩童和老人們動手,可這些策馬揮刀的孩童和老人卻沒有一絲仁慈胸懷,兇狠而毒辣。毫不手軟。每當殺死一名漢軍騎兵,他們都會興奮地吼上一嗓子,藉此炫耀自己的年輕有為或老當益壯。激動得紅光滿面,神采奕奕。正是這種截然相反的兩種心態,促使漢軍漸漸陷入被動,被近乎三倍於漢軍的蠻軍戰騎圍困在戰場中央,徹底失去了戰馬衝擊力,也失去了騎兵應有的衝殺優勢,進退維谷。
眼睜睜看著蠻軍用半大孩童和半百老人組成的前軍。死死纏住驍勇善戰的西涼鐵騎,李利心情異常沉重,眼瞳中充斥著凌厲陰冷的寒光。右手緊緊攥著金猊戰刀,胯下驊騮馬躍躍欲試。漢人是傳承數千年的禮儀之邦,大漢更是以孝治國,將孝道作為士子出仕的基礎。是以孝道深入人心。婦孺皆知,老幼皆如是。久而久之,不管面對什麼人,只要是孩子和老人,漢人總會給予其應有的愛護和尊重。然而此番面對這些不知孝道為何物,一心只崇拜強者的部落蠻夷,漢軍遭遇前所未有的挑戰。挑戰的不是英勇與頑強,也不是騎兵配合和默契。而是挑戰他們的心理底線,孝道之根源。
蠻軍用半大孩子和半百老人做前鋒。與素來驍勇的西涼鐵騎對戰,此舉端是歹毒至極。在李利眼裡,這就好比後世倭寇用漢人百姓擋子彈,而蠻軍更狠更毒,他們把自己部落的孩童和老人派到戰場最前沿,逼著他們上戰場,脅迫他們不要命地往前衝。這真真是卑鄙無恥,滅絕人性!
某一瞬間,李利甚至覺得自己率軍東征草原是不是錯了,竟然逼得蠻軍把未成年的孩子和垂垂老矣的老人都拉上戰場,這種戰爭有何意義,這麼做是不是太殘忍了?然而,當他看到這些蠻夷孩童和老人斬殺漢軍兵士之後眉飛色舞的激動神色,李利被深深地震撼到了,被激怒了。
這些孩童不知道何為仁慈倒也罷了,可這些年過半百的蠻夷老者居然也沒有半點仁慈之心,這樣的部族還有必要存在嗎?老者尚且不知慈悲與憐憫,遑論孩童?如此代代相傳,天下永無寧日!
這一刻,李利徹底被激怒了,真正動了殺機。
“田豫何在?”就在諸葛亮和田豫二人盯著李利後背之時,李利忽然朗聲喝道。
“微臣在此,不知主公有何吩咐?”田豫應聲打馬上前,拱手道。
“本將軍命你留守在此,指揮步軍作戰,不得有誤!”
“諾,微臣領命!”田豫神情劇震,恭聲應道。
“史阿聽命!本將軍命你保護軍師安全,片刻不離左右,若軍師稍有閃失,提頭來見!”李利勒馬轉身,神情肅然地看著史阿,沉聲令道。
“諾!末將遵命!”史阿躬身道。
李利微微頷首,目光隨之轉向諸葛亮,對他點頭示意,遂對田豫下令道:“即刻擂鼓助陣,吹響毒龍號,號令我軍將士不留活口,斬盡殺絕!”
“啊!”諸葛亮失聲驚呼,驚詫莫名地連連擺手:“不可吹號!毒龍號乃我軍第一禁忌,毒龍號一響,血流成河,斬盡殺絕,血染百里。自納入軍紀以來,只吹響過一次,那便是昔日青狼谷一役,一舉誅殺十萬蠻軍。戰後,主公曾有嚴令,此後不得輕動毒龍號,除非逼不得已”話未說完,在李利不容置疑的凌厲目光注視下,諸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