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1章 驅虎吞狼(三)
突圍之中,于禁帳下悍將鐵軲擔任開路先鋒,一杆兩丈長的長矛橫掃千軍,勢不可擋。另一名戰將桓義負責殿後,掩護于禁衝出北門。
在這一前一後兩員悍將的奮勇衝殺之下,于禁帶領一千餘殘兵得以順利出城。
然而就在他們以為衝出重圍之時,眼前突然殺出一支五千人的黑甲騎兵,領兵將領赫然是義陽魏延魏文長。
與此同時,劉磐、文聘和徐庶等人率領大軍隨後趕到,前後包夾,將於禁、鐵軲和桓義等一千餘將士圍困在北門外。
前有強敵後有追兵,當真是上天無路入地無門。
霎時,于禁徹底絕望了,心中充滿了無盡悔恨。痛恨自己太過輕敵,疏於防範,但凡有點防備,也不至於被荊州軍輕而易舉的突破東門。如果荊州軍沒有攻破城門,自己和帳下五千將士也不至於身陷絕境,全軍覆沒。
可惜,世上沒有如果,事到臨頭才幡然醒悟,顯然為時已晚,一切都已無法改變。自責解決不了問題,悔恨已然無用,唯一可供選擇的就是投降或直面死亡。
與心如死灰的于禁截然不同的是,就在荊州軍前後合圍之際,鐵軲和桓義二人毫不遲疑的聯手發起攻擊,錯開正面衝殺過來的魏延大軍,率領本部親兵向向西突圍。只要能衝出去,西邊仍然是西晉疆域,再不濟他們也能直接進入西邊山林,西北面就是扼守長安的西南要塞武關。
只可惜鐵軲和桓義二人的勇武實在是太顯眼了。他二人根本不知道。早在荊州軍攻佔東門之時,文聘、魏延、周泰和蔣欽四將就盯上了他們倆。而率軍衝進城中的劉磐更是對他二人志在必得,揚言要用他們倆的項上人頭為此次北伐祭旗助威。
正是抱著這個念頭。劉磐貴為南漢國中領軍,漢皇劉表的侄兒,卻屈尊降貴擔任副先鋒一職,其目的就是為了第一時間率領鐵騎入城,斬殺鐵軲和桓義二人。尤其是鐵軲,他是李利麾下成名已久的悍將,當年灞河一役,三軲戰呂布一戰成名,十年前就已傳遍天下。若能斬殺鐵軲這樣成名已久的悍將。必將一戰成名,揚名天下。
因此,這是個揚名立萬的好機會,吸引著劉磐、魏延、周泰和蔣欽等人躍躍欲試,近乎迫不及待的想要手刃鐵軲,一舉成名。
亂世之中,名氣是個好東西,只要名氣足夠響亮,功名利祿唾手可得。榮華富貴應有盡有。君不見“鳳雛”龐統短短數年就能統帥三軍,“臥龍”諸葛亮小小年紀就已位比三公,北海大儒孔融連一郡之地都治理不好卻能位列三公,虎牢三英(劉備、關羽和張飛)必死之人卻能起死回生。憑藉的就是名氣。諸如此類的例子太多太多,不勝列舉。從古到今,名氣這東西都受人追捧。但凡有了名氣,身份、地位和財富便隨之滾滾而來。所謂“名人、明星”亦由此而來。攀比是人類的通病。
想到不如做到,做事就得搶先。
“鏘鏘”的兵器碰擊聲中。但見魏延放著面前怔怔失神的于禁不抓,卻捨近求遠追殺鐵軲和桓義二人,搶在劉磐、文聘等人之前與鐵軲捉對廝殺。沒錯,正是捉對廝殺。
在他和鐵軲對戰之時,荊州軍的其他將領都沒有插手,就連劉磐、文聘、周泰和蔣欽四人也不例外。儘管他們也很想和鐵軲一較高下,卻強忍著沒有出手,因為鐵軲是西涼宿將,要想踩著他的屍體揚名立萬就不能以多欺少,必須堂堂正正的打敗他才有說服力,才能被世人認同,才能真正一戰成名。
野心勃勃的魏延誤以為鐵軲雖然成名已久,卻是徒有虛名,戰力縱然強悍也不是自己的對手。是以他乍一出手就是大開大闔的進攻套路,咄咄逼人,迫使鐵軲不得不採取守勢,處於被動挨打的局面。然而魏延卻不知道,鐵軲最擅長的攻擊手段本來就不是進攻,而是防守,但他卻是防守中的毒蛇。
他可以一直處於防守狀態,即便有轉守為攻的機會他也不會反攻,這與他憨厚得有些木訥的性格有著直接關係。他習慣了被動挨打,輕易不還手,可是一旦被他抓住還手的機會,後果很嚴重。就像老實人輕易不會發火一樣,一副受氣包的模樣,讓人覺得他可憐又可氣,然而老實人一旦發火,就如同火山爆發一般很極端,動輒拼命,輕則兩敗俱傷,重則同歸於盡。後果真的很嚴重。
這次交鋒不同於陣前搦戰。這裡沒有廝殺多少個回合之說,也沒有人來馬往的衝刺時間,只有殊死相搏,一絲一毫的機會都不會放過,一點時間空隙都沒有,不是你死就是我亡,但他們分開之際就是一方重傷或死亡之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