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其中有許多發人深省之處,而李利感觸最深的就是曹操麾下文武之間的矛盾已經凸顯出來,並且矛盾已經激化,促使這些人察覺到一些蛛絲馬跡,卻又有諸多顧忌,以致眾人三緘其口,誰也不願意招惹不必要的麻煩,唯恐招致曹操不喜,繼而影響自己的前途和功名。
其二,劉備盡起蜀中大軍討伐東吳,浩浩蕩蕩地挺進荊州,劍鋒直指東吳老巢,一路攻城拔寨,所向披靡。令人百思不得其解的是,素來被劉備譽為“如魚得水”的軍師諸葛亮竟然沒有隨軍出征,儘管諸葛亮也沒有閒著,坐鎮西川,供應大軍所需錢糧輜重,可是這些事並不是非他不可,難道別人就幹不了嗎?換言之,不管他有多麼重要的事情,有什麼事能比百萬大軍阿征討東吳更重要呢?
諸葛亮沒有隨軍出征,使得劉備這條“魚”缺了水,便被陸遜一把大火燒得抱頭鼠竄,數十萬大軍灰飛煙滅,一世英名毀於一旦,葬送了蜀漢最精銳的軍隊,直接導致後來的十餘次北伐中原盡皆無疾而終,直至蜀漢滅亡。而這一切的根源就是,劉備和諸葛亮失和,蜀漢內部出現了矛盾,卻又沒有及時解決,結果招致滅頂之災,從而重蹈曹操兵敗赤壁的覆轍,大好局面毀於一旦,自此一蹶不振,最終滅亡。
兩場大敗都是行百里者半九十,功虧一簣。看似與李利毫不相干,實際上這些記憶中的深刻教訓他已經體會過一次了,若是還不重視,仍不深刻反省,擺在他面前的極有可能是重蹈覆轍,歷史將在他身上重演。
前番冀州慘敗,表面上看起來他並無重大過失,純粹是曹操和袁紹二人處心積慮,老謀深算,最終將他誘入彀中,以致遭遇重創。但實際上並非如此。其實郭嘉事先已經察覺到形勢不對,卻並未第一時間提醒他,而前軍主將周瑜又對他心存芥蒂,以致心不在焉,並未真正重視鄴城之戰;再加上他自己求勝心切,自認為勝券在握。諸多因素糅合在一起,最終導致鄴城慘敗,連帶著整個河北戰局接連失利,進而一敗塗地。
冀州兵敗之後,李利對此一直耿耿於懷,卻又理不出頭緒,不知問題的根源出在哪裡。但是昨夜諸葛亮和馬超之間發生摩擦之後,李利終於找到了答案,籠罩在心頭的陰霾隨之散去,豁然開朗。所有的戰事失利,除了客觀上的實力差距之外,在兵力和局勢都相對有利的情況下,仍然戰敗的原因幾乎無一例外都是內部失和,一旦內部出了問題,就會導致上下溝通不暢,阻塞言路,由此引發無法預料的嚴重後果。
這是馬超和諸葛亮發生摩擦之後,李利從中得到的收穫。然而他卻沒有一絲收穫的喜悅,反而心情沉重,思緒如潮,久久無法釋懷。
成都,州牧府。
大堂上,眾多益州僚屬紛紛諫言,史無前例的堅決反對州牧劉璋的決定。
“西涼軍雖已圍困州城,然我州城之中錢糧充足,軍械足備,且有五萬大軍駐守,堪稱固若金湯。值此時局,主公何以不戰而降?”
“我等皆非貪生怕死之輩,願與州城共存亡!”
“勝負未分,主公卻輕言開城請降,實為棄祖宗基業於不顧。臣等死諫,請主公收回成命!”
“臣等甘願死諫,請主公收回成命,誓與益州共存亡!!!”
“”
“爾等住口!本州心意已決,開城迎接大將軍入城!”
第172章 振虎軀,做主一回
成都,州府大堂上。
議事伊始,劉璋一語激起千層浪,以致堂下亂哄哄的一片喧囂。
益州眾僚紛紛慷慨陳詞,大膽直諫,史無前例的堅決反對州牧劉璋的決定。
“西涼軍雖已圍困州城,然我州城之中錢糧充足,軍械足備,且有五萬大軍駐守,堪稱固若金湯。值此時局,主公何以不戰而降?”
“我等皆非貪生怕死之輩,願與州城共存亡!”
“勝負未分,主公卻輕言開城請降,此舉無異於棄祖宗基業於不顧。臣等死諫,請主公收回成命,誓與益州共存亡!”
“臣等甘願死諫,請主公收回成命,誓與益州共存亡!!!”
眼見堂下眾口一詞,口口聲聲要與益州共存亡,竟敢公然聲討他,劉璋惱怒不已,憤恨不平,目光不時瞟向身後不遠處的黑甲武士,神情憤怒之中又有幾分恐慌,顯得神不守舍,坐立不安。
而這一幕並未引起堂下眾僚的注意,仍舊慷慨激昂地指責劉璋輕言乞降、捨棄祖業,暗指劉璋忤逆不孝,大逆不道。他們只顧著逞口舌之利,圖一時之快,卻沒有留意到州府內外的甲士全都是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