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多時間,而他真正贏得李利認可的時間,卻是離開長安之前的三個月。那三個月裡,李利經常和他一同飲酒作賦,一起賞舞作畫,其間李利曾向他承諾,不久之後便護送他前往益州,繼承益州牧之位。
果然,李利沒有食言,言出必行,一諾千金,三個月後便兌現了承諾。於秘密前往中原遊歷之前,李利命人將他護送至益州,並助他坐上益州牧之位,隨後李利遊歷歸來,又將劉範和劉誕二人於長樂宮殿前當眾斬首。自此,徹底掃清了劉璋即位益州牧的所有障礙,讓他成為繼承益州牧的唯一人選,無形中攘助他坐穩了益州牧的位子,提領益州九郡。
時光荏苒,歲月如梭,青春易逝,轉眼間六年過去了。
當年正值而立之年的劉璋如今已步入中年,而李利也從朝氣蓬髮、揮斥方遒的年紀,日趨成熟,並且權勢越來越盛,已然成為執掌天下兵馬大權的大將軍,數年間便佔據了半壁江山,手握近百萬雄兵,成為叱吒風雲的強勢諸侯,無可爭議的天下第一霸主。
第161章 繞指柔,大勢所趨
劉璋強作鎮定,平心定氣地道:“此番兄長蒞臨成都,事先何不言語一聲,也好讓小弟早作準備,略盡地主之誼?”
李利聞言心下了然,劉璋這番話實為敷衍託詞,言不由衷,聽著親近,實則拒人於千里之外,頗有詰責之意。;
不過劉璋能夠迅速平復心神,還能心平氣和地寒暄敷衍,倒是有些出乎李利的預料之外,讓他心生警覺,當即摒棄輕視之心,將他放在與自己同等的高度,真正重視起來。
誠然,此時的劉璋與六年前的落魄文官相比,差距之大何止千里,儼然今非昔比,不可同日而語。
六年前,劉璋身在長安為質子,雖有官職,卻是身不由己,領著微薄的俸祿,終日無所事事。然而離開長安之後,他便搖身一變,承襲劉焉的益州牧之位,提領益州九郡,牧守一方,雖未明目張膽的割據自立,可實際上卻是**於漢庭之外的“**王國”,而且是物阜民豐的“天府之國”。
整整六年的州牧高位,治下數百萬人口,手握十幾萬大軍,頤指氣使,揮斥方遒。置身於這種環境之中,如果說劉璋還能一點不變,那麼他早就被他人取而代之,身首異處了。
人都是隨著環境的改變而改變的,劉璋自然也不例外。
劉璋雖然闇弱且多疑,可他並不愚笨。恰恰相反,他有著遠超常人的聰明智慧,可惜的是他生平之志不在治理州郡和亂世紛爭之上。而是醉心於吟詩作賦,痴迷於琴棋書畫。即便如此,長期的上位者生涯還是讓他在不知不覺中快速成長。識人用人,駕馭文臣武將,熟識政務和軍事,進而坐觀天下局勢。
他能夠清晰地認識到自身的現實處境,對未來的前途命運也有著某些預見性,知道將來要面對什麼,自己又有什麼樣的結局。奈何他生性憊懶。對現狀很滿意,即使知道這種安逸的日子不會長久,卻不願意嘗試改變。依舊渾渾噩噩,得過且過。
但是,劉璋萬萬沒有想到這一天竟然來得如此之快,快得讓他措手不及。快得讓他毫無準備。快得讓他接受不了,卻又無可奈何。
是以他明明聽出李利方才提起“自身實力”時的潛在含義,隱含逼宮之意,但他卻佯作不知,避重就輕,轉而寒暄客套起來。他之所以這麼做,無非是藉此掩飾他內心的惶恐不安,掩飾他的不知所措。掩飾他不甘認命的掙扎,試圖拖延時間。給他留一點思考的空間,從而保全自己僅剩不多的可憐的尊嚴。
稍事沉默之中,李利意識到劉璋之所以託詞敷衍,其實是他此刻仍舊心存僥倖,存有躲避心理,不甘心就此讓出益州,將劉氏基業和江山拱手送於他李利。
想都不用想,李利就能猜出劉璋此時內心深處的猶豫和掙扎。
現如今,天下局勢已然明朗,李利一家獨大,冀州曹操次之,再次是荊州劉表,而後便是他劉璋,排在最末的是江東孫策。這是目前天下僅存的五方勢力,西涼李利獨佔半壁江山,實力之強無以倫比。冀州曹操佔據三州之地,實力雖不如李利,卻明顯強於其他諸侯;而荊州劉表和他劉璋治下的益州實力相當,但荊州軍的戰力明顯高出益州軍一大截,是以荊州劉表的實力猶在他之上。
而今李利揮師進取益州,如果沒有老賊趙韙發動叛亂,劉璋有信心抵擋李利麾下的西涼軍;即便最終仍是鬥不過李利,至少可以拖延三年以上的時間,藉此消耗西涼軍的軍力和物力,為其他諸侯贏得時間,繼而出兵蠶食李利的地盤。
按理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