州便遇上郯城之戰,坐山觀虎鬥,便可將他們盡收眼底。看過他們之後,我們就不必在此羈留,待雨勢稍弱,就立即動身前往揚州。”
郭嘉聞言後,心中愈發不解,神情茫然,當即接聲說道:“以屬下看來,時下兗州曹操雖有十餘萬兵馬,但大多是郡府兵,戰力不強,戰鬥力最強的部隊便是今日攻打郯城的青州兵。不過他麾下青州兵雖自稱十萬之眾,實際只有七萬多人;昔日他一舉收降三十萬青州黃巾賊,除去老幼婦孺和體弱傷殘之後,就剩下這七八萬青壯了。
與此同時,曹操目前處境並不樂觀,雖然自領兗州牧,卻沒有得到天子敕封,名不正言不順,實難令兗州百姓信服。此外,兗州境內還有陳留張邈和濟陰呂布勢力虎視眈眈,伺機而動,是以曹操至今未能收復兗州全境。此外,兗州毗鄰青州、冀州、司隸和徐州,實乃四戰之地,始終處於周邊諸侯的兵鋒之下。
相比曹操,昔日虎牢揚名的劉、關、張三兄弟根本不足為道。眼下劉備位居平原相,手下兵甲不過幾千之數,兵不過萬,還受制於公孫瓚轄下,促使他根本不敢私自招募兵馬,否則公孫瓚定會起疑。而昔日虎牢一戰,劉關張三兄弟雖然一戰成名,卻不過是匹夫之勇,圖有其名而無其實。若是屬下沒有猜錯的話,此番劉備藉著馳援陶謙之名率部前來徐州,其實就是想趁機脫離公孫瓚,既而依附陶謙,從而達到自立門戶的目的。
故而,屬下實在看不出這四人有何過人之處,值得主公專程前來徐州看望他們。莫非主公另有深意?”
第478章 孤注一擲博美名
“奉孝一語中的!”
聽完郭嘉一番話後,李利神情讚賞地欣然而笑,頷首稱讚。
隨之他稍稍梳理思路,眼神深邃看著郭嘉,緩聲說道:“奉孝所言句句在理,分析透徹,入木三分。但是,這些都是目前呈現出來的格局,並非一成不變。
奉孝精通兵法韜略,深諳時局變化之道,自知不以一時成敗論英雄,眼前徐州局勢便是如此。
曹操藉著為父報仇之名出兵徐州,名正言順,當為大義之兵,堂堂正正之師,因此中原各路諸侯盡皆冷眼旁觀,沒有人出兵救援徐州陶謙。然則,他舉兵抵達徐州之後,原以為陶謙老邁,只需施以雷霆手段便可逼迫陶謙屈服,拱手讓出徐州,從而讓他不費吹之力輕取徐州六郡。
可惜結果卻是事與願違,曹操率兵攻入徐州後手段太過兇殘,每攻下一城便大開殺戒,肆意屠城,燒殺劫掠,暴行令人髮指,以致激起徐州百姓同仇敵愾,眾志成城,誓死抵抗。此舉當真是聰明反被聰明誤,一念之差其結果就會謬之千里,物極必反。
曹操太心急了,太想得到徐州了,以致不擇手段,大肆屠城,罔顧蒼天有好生之德,生生逼得陶謙和徐州百姓拼命反抗!”
舉目眺望煙雨朦朧中的郯城,李利搖頭說道:“曹操眼下想要攻佔徐州,除非殺死陶謙,盡數攻下徐州所有城池,否則他就得不到徐州。然而,一時之失並不能說明曹操不智,碌碌無能。恰恰相反,正是因為曹操太聰明,心機太深。才會釀成今日這般騎虎難下的局面。
而平原劉備正是看準曹操行事過激、殺戮過甚的弱點,又發現陶謙和徐州百姓竭力抗曹,因此他才會孤注一擲,帶著收下區區數千之眾就敢前來支援陶謙。他這不是善心善舉,也不是仁慈仗義,而是看準了陶謙年事已高,餘日無多,趁著徐州戰亂之際尋找壯大自身實力的良機。否則,天下間身處險境的諸侯大有人在,他怎麼不去救別人。卻偏偏率眾馳援素有長者之風的陶謙陶恭祖。因為劉備知道,只要幫助陶謙度過大難,陶謙必然會重重答謝他,絕不會讓他白白出力,空手而歸。
顯然。劉備眼光很準,賭對了。去歲他幫助陶謙抵抗曹操大軍第一次進犯徐州。戰後陶謙不但給他提供大批糧草。還撥給他四千丹陽精兵,並竭力挽留他留在徐州,將下邳城讓給劉備駐軍棲身。”
說到這裡,李利不禁怔怔失神,既而頗為感觸地搖搖頭,稍稍穩定心神後。輕聲詢問道:“奉孝不妨細想一下,劉備之舉與曹操所為有何不同?”
“背道而馳,爭鋒相對!”
郭嘉不加思索地脫口而出,既而詳加解釋道:“曹操攻打徐州。看準徐州六郡久疏戰事,百姓安享太平久矣,因此施以雷霆手段,大開殺戒,藉此脅迫陶謙請降。不過曹操此舉確實殺戮過甚,過猶不及,因此便給天下人留下一個暴戾之名。而劉備此番作為,卻是與曹操背道而馳,賺足了仁義之名,在天下人面前呈現出曹操暴虐而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