趕往常山家中。不料,中途突遭大雨,促使他與李利一行人不期而遇。
世間際遇之奇,當真是變幻莫測,奇妙至極。
“不知子龍此番為何如此急於趕路?莫非家中有變,事情緊急,致使子龍如此星夜兼程,冒雨疾行?”就在趙雲心中思緒紛亂之際,李利輕聲詢問道。
“呃,這、、、、、、”思緒突然被打斷,趙雲驚愕著沉吟一聲,心中拿不定主意,不知應不應該據實相告。畢竟這完全是家中私事,亦非喜事,不好隨便告訴別人。不過李利既然開口詢問,他就不能不答,否則便是失禮於人。
“實不相瞞,數日前接到家中寄書,家兄因病離世,眼下家中只剩下小妹一人操辦辦喪事,而她尚還年幼,少不更事。因此我心中甚急,連日來馬不停蹄,急於回家,不承想大雨之中視線模糊,疏忽之下驚擾將軍一行車駕。待雨勢稍停之後,我還要連夜趕回家中;而今天氣轉暖。家兄已辭世數日,實在耽誤不得。失禮之處,還望將軍多多體諒!”
“你當真是回去奔喪啊!”趙雲話音未落,只聽門外陡然傳來驚訝洪聲,既而一個身量極高極壯之人昂首闊步走進帳篷。直到此人站定之後,便見來人赫然是剛剛與趙**中激戰的桓飛。
“末將參見主公!”桓飛恭聲道,隨之對趙雲招呼道:“見過子龍兄弟。”
李利神情不悅地沉聲道:“飛虎,看看你做的好事!子龍確實家中有急事,其兄屍骨未寒,正待殮槨下葬。卻被你這廝半路所阻,還將子龍打成重傷!此等孝悌之事,豈能攔路相阻?你這莽夫,恣意胡為,壞了子龍的大事啊!”
確實。李利這番斥責絕不是惺惺作態,借題發揮。有意貶斥桓飛。而是。漢人至孝,孝道直接關乎著一個人的品行德操,也是朝廷舉賢任能的基準標杆,舉孝廉便由此而來。據趙雲所言,其家中除了已故兄長之外,便只有一個尚未出閣的妹妹;由此可見。他父母早亡,長兄持家。如今長兄又亡,趙雲便要尊奉長兄為父,持孝子之禮。操辦喪事,守靈盡孝,以全孝道倫常。
但眼下卻是,此等人倫孝道大事,孝子奔喪卻被李利一行人所阻,還將人打傷。這事要是傳揚出去,不僅趙雲會落個不孝之名,就連李利等人也難脫干係,必被世人指責詬病,名聲大損。對於李利而言,若是其它事情落人口實,那都無關緊要;但是,在孝悌倫常方面授人以柄,那可就大事不妙了!
君不見公孫瓚面對這種事情時都不敢推諉搪塞,當即准許趙雲請辭;而素來善於鑽營的挖人好手劉備,縱然不捨趙雲之才,卻也不敢出言阻攔,只得放任他離去。由此可見,孝道倫常是何等重要的大事,誰敢冒天下之大不韙而橫加阻攔?
只可惜桓飛生性蠻橫,事先沒有問明緣由便大打出手,結果招惹此等難纏之事。這絕對是個大麻煩,稍有不慎,便會招致一身騷,一世英名毀於一旦。
這讓此時已知事情原委的李利如何能夠不生氣,其實他這也是避重就輕的無奈之舉。早知如此,他先前就該出言制止,可惜他卻束手旁觀,沒有及時阻止。於是,在這件事情上,李利也難脫干係,甚至可以說他就是主謀,因為他是唯一可以出聲喝止桓飛之人。
事已至此,李利自然不能認錯,那就需要找人擔下此事,正好桓飛恰逢其會,不請自來。於是桓飛就要代主受過,擔下此事,從而讓李利脫身出來,義正詞嚴地斥責他一番,藉此安慰坐在一旁的趙雲。
不過這種事情可大可小,關鍵還看當事人趙雲如何看待此事。若是他揪住此事不放,李利等人就有麻煩了;如果他自己不計較此事,明白事理,那事情就簡單了。
事實上,李利自然知道趙雲是個識大體、明事理之人,但他必須要擺明自己的立場和態度。因此厲聲斥責桓飛必不可少,即便虛張聲勢,也有必要這麼做。究其原因,還是那句話,人倫孝道不是小事;尤其是身處東漢這個極重孝道的時代,此事絕對不能小視,否則其人的品行德性就會遭到世人質疑,既而必被世人唾棄。
在李利極為嚴厲的眼神中,桓飛起初還欲辯解,但當他看到主公李利的神色不似作偽之時,當即醒悟過來。於是他拱手對趙雲說道:“子龍兄弟,愚兄剛才確實不知兄弟竟有此等萬急之事,若是一早得知,斷斷不會橫加阻攔。而今得知其中原委,愚兄深感愧疚,先前失禮之處,還望兄弟雅量寬容,體諒海涵!”
桓飛難得如此正式的對人道歉,而且他神情真誠,聲情並茂,足見其誠意。
“桓兄不必如此。方才之事並非兄之過,而是小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