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里山山高林密,地域遼闊地勢險要,可以容納千軍萬馬,有利於大部隊分進合擊。於是周憲章的腦海中,出現了一個巨大的合圍圈。
在一般的指揮官眼中,章軍據守的臺南地區,包括嘉義、太保、義竹、高雄這一個狹長地帶,是章軍的內線,如要在內線合圍日軍,章軍就只能在這個狹長地帶中做文章。
而周憲章卻打破常規,把遼闊的阿里山地區,也納入了章軍內線範疇。
章軍並沒有在阿里山地區駐軍,日本人也沒有進入這一地區,其重要原因就是,整個阿里山地區,被視為荒蠻之地,這裡雖然地域遼闊,但是,人煙稀少,物資匱乏,難以支撐大部隊作戰。
更為重要的是,阿里山地區的鄒族人,對外來人員,不管是客家漢人還是日本人,都是非常排斥,在他們看來,不管是來自大陸的客家人,還是來自日本人,都是外來入侵者!鄒族人絕不會容納日本人,但也不會接納章軍。阿里山是個獨立王國,王國裡的鄒族人,不歡迎任何外族人打破他們的寧靜的生活。
所以,日軍發起乙未戰爭後,並沒有把阿里山地區看成是戰區,日本人的意圖是,武力征服平原地區,對於山區的原住民,再根據情況,實施懷柔或者討伐策略,分而治之,對於鄒族的征服,不在戰爭範圍內。
所以,一般人看來,阿里山地區,既不是日軍的內線,也不是章軍的內線。
然而,在日軍強大的壓力下,周憲章所部章軍侷限在臺南一隅,形勢上處於絕對劣勢。即便能夠在區域性戰役中佔到便宜,從大局上看,也很難在臺南支撐太久。
周憲章要想方設法與日軍儘早在內線決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