頑強抵抗,迫使乃木希典不得不推遲南線作戰計劃。按計劃,南方軍艦隊與第四混成旅團,原定於10月2日,也就是近衛師團發起後的第二天,發起的高雄戰役,與日軍北方攻擊遙相呼應,這是乃木希典的得意手筆,也是一路奇兵,一旦臺南章軍主力向嘉義靠攏,第四混成旅團就可以乘機直搗臺南。
現在,近衛師團被阻截在嘉義城下,遲遲打不開缺口,情報顯示,章軍主力仍然在臺南一帶集結,沒有北援的意思。混成第四旅團如果貿然在高雄登陸,那他們就不是奇兵了,而是一支送死隊!混成旅團只有八千人,而章軍主力達三萬多人,完全可以一口吃掉第四混成旅團。
無奈之下,乃木希典一方面嚴令近衛師團儘快突破嘉義,另一方面,南線作戰計劃無限期推遲。
乃木希典準備的兩隻鐵拳,一隻不敢出手,另一隻倒是出手了,卻打在鐵牆上,疼痛難當!
不過,日軍在嘉義並不是一無所得。章軍的頑強抵抗,打消了南方軍司令部的疑慮。乃木希典決定向臺南發起進攻時,司令部內部也有分歧,其中,以參謀長神尾臣光為首的部分參謀軍官就認為,章軍在彰化一戰中取勝,卻沒有乘勝向北部發起進攻,是誘使日軍前往臺南地區決戰。甚至有人認為,臺南是一個巨大的陷阱。
然而,嘉義戰鬥表明,章軍的抵抗異常頑強,而且,從嘉義、太保、義竹、臺南一線,章軍層層設防,步步堵截,完全就是一種距地於國門之外的策略。這表明,章軍沒有在臺南決戰的意圖。而且,情報顯示,臺南地區地域狹窄,沒有迴旋餘地,章軍很難在臺南對日軍形成合圍之勢。
一切跡象表明,嘉義之戰,是章軍的困獸猶鬥之舉。戰鬥越激烈,就越發證明,章軍丟不起地盤,哪怕是一個小小的嘉義!
一旦日軍突破章軍的數道防線,章軍就將被壓縮到南臺城裡,再也無法施展。
乃木希典下令,向第二師團全軍渡過朴子溪,和近衛師團一起,對嘉義形成泰山壓頂之勢。乃木希典不僅迅速拿下嘉義,打通通往臺南的道路,更重要的是,要迫使臺南章軍主力北援,為第四混成旅團的南線作戰創造條件。
第二師團過河後,原本六神無主的伏見宮也來了精神,指揮近衛師團對嘉義發起更為猛烈的進攻。
嘉義城的戰鬥愈發慘烈了。
玉山腳下,的一道石壁前,佇立著一座山神廟。
山神廟不大,只有一進一出,牆壁是青石砌成的,廟頂上覆蓋著青瓦。
玉山是阿里山的最高峰。整個阿里山地區,是臺灣原住民的聚居區,這些原住民據說是來自大陸的古越族,不過,年代久遠,難以考證。
阿里山地區的原住民其實很複雜,族群繁多,語言習俗也是各不相同。很難說他們是源於同一個祖先。只是,相對於平原地區的客家漢人而言,他們被統稱為鄒族人。
阿里山地區的鄒族人,大多以狩獵為生,結草為室,連室為寨。所以,鄒族的村寨,大多是茅草屋,依山而建,層層疊疊。
不過,這座小小的山神廟,卻是一座青石青瓦的建築,廟宇的屋簷,還裝飾著福建民居常有的飛簷,與鄒族人的房屋,很不相同,顯得很是突兀。
更為令人驚奇的是,廟裡的泥塑山神,不論是相貌還是服飾,與鄒族人信奉的神靈,都是大為不同。在別的地方,廟的神像,相貌兇狠,袒胸露背,頭山戴著象徵著鄒族人無上權威的鐵冠。而這裡的神像,卻是一個面目俊秀的白面書生,頜下一捋長髯,身上穿著長袍,頭戴氈帽,那樣子,像是一位仙風道骨的老道士,或者更像是一個學富五車的儒生。
所以,獨立旅旅長郭二杆一走進小廟,就要磕頭,他以為那上面恭奉的是太上老君。他老婆姚小鳳通道教,在上海的時候,經常去城隍廟燒香,郭二杆也跟著去了幾次,如今見到一個類似於城隍爺的塑像,趕緊學著姚小鳳的樣子,恭恭敬敬磕了幾個頭,心中暗暗禱告神靈保佑姚小鳳母女倆平安無事。這郭二杆也是個性情中人,平日裡大大咧咧,遇上了自己喜愛的女子,就變得特別上心。
郭二杆跟著周憲章,和特戰隊一起,奇襲大林後,馬不停蹄,迅速向阿里山轉進,為顏瓊林率領的獨立旅打前站。
獨立旅轉進阿里山,是周憲章這次作戰的關鍵一環,周憲章準備以臺南為誘餌,誘使日軍在臺南一帶決戰,但是,臺南地區地形狹窄,缺乏險要,大部隊難以迴旋,很難對日本人形成合圍,反倒容易被日軍各個擊破。周憲章就把目光落到了臺南東北部的阿里山地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