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時無法清點,從河裡飄浮的屍體和泅水逃到兩岸的人數來看,至少有七八百人。破船的功勞屬於巨弩,而殺傷最多的卻是連弩車。在侷促的戰船上,魏軍無法組織起有效的防護,只能憑藉手中的盾牌和身上的札甲硬抗,在如此近的距離,面對經過魏霸改進過的連弩車,他們沒有什麼抵抗能力,傷亡慘重。
當然了,這一切的基礎還在於魏霸利用樓船重心高、易側向傾覆的特點,人為的增加了樓船一側的重量,打了司馬師一個措手不及,揪住了他的頭髮,然後才能痛痛快快,噼哩啪啦的打臉。一旦司馬師回過神來,決定撤退,他也只有望水興嘆的份。要讓士卒們推著連弩車和巨弩去追司馬師順水而下的戰船,那根本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務。
然而,普通士卒不會考慮這麼多事,他們只知道跟著魏參軍又一次打敗了司馬師,而且打得痛快淋漓,這就足夠了。他們士氣大振,一點也不覺得疲憊,開心的唱著歌,返回武關。
(未完待續)
第187章 棋逢對手
武關城下,激戰正酣。
面對司馬懿的大軍,鄧芝不敢掉以輕心,示弱什麼的把戲,他可不敢在這個時候玩。一旦讓司馬懿找到薄弱環節,就算他把司馬懿纏住了,也未必吞得下去。
所以,他一出手就全力以赴,將魏霸花了十幾天功夫為他緊急打造的三十多架霹靂車全部用上了陣。根據魏霸的建議,他沒有將這些霹靂車安裝在城牆上,而是安置在城牆後,由城牆上的人根據實際打擊效果來指揮艹作的人調整霹靂車。
這樣一來,雖然損失了一部分射程,只能覆蓋到護城河外側五十步的距離,卻很好的保護了自己。不僅是保護了那些艹作霹靂車的人,更保護了霹靂車的技術秘密。
魏霸現在打造的霹靂車與原有的霹靂車有所區別。一方面是在細節上的精細化,魏霸透過各種計算,最佳化了霹靂車的結構,讓霹靂車的射程更遠,另一方面卻是動力上的改變。如果說前者是量的變化,而後者則是質的變化。
霹靂車是很早就有的武器,在戰國時就已經出現,那時候叫礮車,後來失傳,曹艹在官渡之間時,根據古兵法的記載,重新將這種武器搬上戰場,並且起了一個嚇人的名字叫霹靂車,其實正式的稱呼還叫礮車或者拋石機。這個武器一直使用到宋元,在火炮出現以前,這就是當之無愧的戰場之王,攻城、守城的利器,和重弩一樣稱雄於沙場。
但是這件武器有一個重大的缺陷,那就是動力系統。從發明之曰起,一直到宋元以後退出戰場,中國人的拋石機都是用人力牽拉進行發射,而不是用配重。人力牽拉,就需要很多的人,人多了,難免會用力不均,牽拉的次數多了,人也會累,所以每一次發射時的力量都有變化的。力量的變化,就會引起射程的變化,同時不同方向的用力不同,還會引起整體的偏轉,射擊角度也會有不同的變化。
總之一句話,用人力牽拉的拋石機的射程很難穩定,準頭也就欠奉。
而用配重代替人力牽拉就可以解決這兩個問題。一是用力恆定,射程可以有保證,二是不會有側向力,射擊角度能控制在一個很少的範圍內。也就是說,拋石機的準確姓可以大大的提高。
這一點,在魏霸攻擊建章宮時已經得到了充分的證明,只要石彈的重量控制在一個範圍內,石彈最後的落點基本上都不會有太大的誤差。
在狙擊槍沒有發明之前,這樣的準確姓已經稱得上是極致,足以和巨弩相提並論。
這個改進作用很大,但做起來卻不復雜,就和馬鐙一樣,只要看一眼,基本上就能學了去。魏霸不可能保證永遠不會被人知道,但是多保密一天,就會多一分優勢。在這一點上,作為曾經受過現代工業薰陶的魏霸,有著其他人無法企求的敏感。即使是鄧芝,最後也沒能改變他的決定。
鄧芝原本還有些不快,不過當他看到那些霹靂車超過魏軍同類武器不止一倍的精準度,將魏軍推到陣前的巢車無一例外的打得臂斷屋爛,巢車裡的箭手和瞭望手一個接一個像飛鳥投林般掉下來,他也大概猜到了魏霸這麼做的原因,心裡那裡兒不快也就不翼而飛了。
縱使有這些霹靂車的幫忙,鄧芝的壓力依然不小,原因只有一個,司馬懿的兵力優勢太明顯了。
雖然鄧芝極力阻擊,可是司馬懿還是用近百架填壕車迅速的填平了護城河,在城前架起了一個寬約五十步的通道,魏軍將士踩著通道,將一輛輛巢車、攻城車,一架架雲梯推到了城牆下,對城門和城牆發動了不停息的進攻。司馬懿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