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斯科的第一總管理局的四處工作一段時間(一年至三年),而去東德就沒有這
個要求。普京顯然是急於建功立業,選擇了不需要在機關坐班,立即就可以到第
一線工作的方案——到東德。
中歐的德語地區是東西方冷戰的最前線。美國為首的北約和蘇聯為首的華約,
從二戰後就展開了全面的冷戰,中歐地處兩大陣營的中心,遂成為雙方滲透和反
滲透、間諜活動和反間諜活動的主要戰線。
兩個德國本身就是冷戰的產物。1945年7 月17日至8 月2 日,三個盟國(蘇
聯、美國和英國)的國家元首和外長在德國波茨坦舉行最高階會議,商定了由這
三個加上法國分別佔領德國,簽署了《波茨坦協定》。會議並沒有決定分割德國,
只是確立了四個分割槽佔領的格局,以及對德國實行“四化”:非軍事化、非納粹
化、分散化和非卡特爾化。會議也規定了將哥尼斯堡城及其附近地區割讓與蘇聯,
那裡後來改名加里寧格勒,是普京夫人柳德米拉的出生地。波蘭則分到了沿得河
至尼斯河以東地區。
但是,四大國對佔領德國以後的打算,懷有不同的戰略目的。四國原先都有
肢解和分割德國的計劃。然而,隨著戰爭的結束,四國不同的戰略利益,特別是
蘇聯和美英法之間的矛盾開始出現。英國首相邱吉爾說:“在我對俄國人意圖的
懷疑消失之前,我很不願意分割德國。”美國很清楚,擊潰德國之後,歐洲沒有
一個國家能夠同強大的蘇聯軍事力量抗衡。法國的目標是儘可能削弱德國的力量,
以防法西斯主義死灰復燃。
斯大林認為:“這次戰爭和以往的戰爭不同,誰解放領土,誰就把自己的社
會制度推行到他們的軍隊所到之處,絕不可能不是這樣。”蘇聯認為自己在二戰
中損失最大,因此在德國東部的佔領區拆遷工廠,引起美英的不滿。蘇聯實力的
增長和戰後反帝反殖民主義運動的風起雲湧,更加深了西方對蘇聯的疑慮。在這
種情況下,蘇聯和西方在德國問題的矛盾越來越尖銳,最終導致德國的分裂。特
別是1946年杜魯門繼任美國總統之後,對斯大林持強硬態度,對抗和遏制政策成
為對蘇政策的核心。隨著杜魯門主義和馬歇爾計劃的出籠,西方將德國的美英法
佔領區從行政和經濟方面逐漸合併。
斯大林毫不示弱,一方面拒絕了馬歇爾計劃,另一方面加緊對蘇聯佔領的東
歐的控制,幫助東歐各國共產黨執政。1948年捷克發生二月事件,聯合政府垮臺,
共產黨掌握了政權,西方認為這是蘇聯策動的政變,乃加快了三國德國佔領區的
合併,以阻遏蘇聯在東歐的擴張。西方佔領區實行貨幣改革,成為分裂德國的第
一步。蘇聯在自己的佔領區也推行貨幣改革。同時,為了抗議西方舉行的倫敦會
議排斥蘇聯的參加,封鎖了柏林至西方佔領區之間的陸路和水陸交通,只允許空
中交通。柏林的封鎖是冷戰的第一個高潮,在此期間柏林正式分裂,西柏林和東
柏林分別建立了市政府。
1949年9 月21日,在西方佔領區範圍內,德意志聯邦共和國(聯邦德國,亦
稱西德)正式成立。10月7 日,蘇佔區成立了德意志民主共和國(民主德國,亦
稱東德)。從此德國正式一分為二,兩個德國分別屬於兩大政治和軍事集團,柏
林成為世界上獨一無二分裂的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