質量分析,向總局局長報告。
第一總局的核心機構是12個按地區設立的處,即第1 至10處及17、18處,具
體分工是:
1 處:美國和加拿大;
2 處:拉丁美洲
3 處:英國、澳大利亞、紐西蘭和斯堪的納維亞國家;
4 處:東德、西德和奧地利;
5 處:荷比盧、法國、西班牙、葡萄牙、瑞士、希臘、義大利、南斯拉夫、
阿爾巴尼亞和羅馬尼亞;
6 處:中國、越南、寮國、柬浦寨、朝鮮;
7 處:泰國、印度尼西亞、日本、馬來西亞、新加坡、菲律賓;
8 處:近東的非阿拉伯國家;
9 處:英語非洲國家;
10處:法語非洲國家;
17處:印度、斯里蘭卡、巴基斯坦、尼泊爾、孟加拉國、緬甸;
18處:近東阿拉伯國家。
專業處分工為:
11處:負責與社會主義國家聯絡;
15處:登記和檔案;
16處:密碼及破譯西方密碼;
19處:移民管理
20處:負責與發達國家聯絡。
人事處負責挑選、招募、訓練和管理本局情報官員。
由以上簡略介紹可以看出第一總管理局的規模,西方稱之為“世界上最大的
秘密情報機構”。
蘇聯的停滯時期
1978年到1984年,正是中國的改革開放的初期。但是蘇聯仍然處於勃列日涅
夫統治的長期停滯的後期,一方面社會經濟的發展滯後,人民的生活水平提高得
很慢,和西方國家在經濟和生活水平方面的差距擴大;另一方面,蘇共領導下的
政治體制日益僵化,克格勃作為對內專政工具的功能更加突出。
列昂尼德。伊里奇。勃列日涅夫(1906~1982)是1964年赫魯曉夫下臺後出
任蘇共中央總書記的,擔任蘇聯黨政軍最高領導人長達18年,僅次於斯大林擔任
總書記的時間(31年)。勃列日涅夫時期的蘇聯,放慢了赫魯曉夫推動的改革步
伐,經濟發展陷於停頓;國內政局表面穩定,領導人不思進取,保守氣息濃重;
但在國際社會中卻加緊和美國爭奪霸權,四處出擊。
赫魯曉夫執政時期,蘇聯推行了大刀闊斧的政治和經濟領域的改革,反對個
人崇拜已經深入人心。但是赫魯曉夫的改革沒有系統的理論,帶有他本人強烈的
個主觀隨意色彩,因此造成了一些混亂。這是導致勃列日涅夫串聯政治局其他成
員將赫魯曉夫趕下臺的主要原因。
但是勃列日涅夫是一個平庸的總書記,他沒有遠見,更沒有創見,這是蘇聯
的不幸,是俄羅斯這個大國的不幸,也是他本人的不幸。從60年代以來一直接近
歷任蘇聯領導人(從赫魯曉夫到葉利欽)的阿爾巴托夫在《蘇聯政治內幕:知情
者的見證》(中譯本,新華出版社1998年版)一書中對勃列日涅夫和這一時期的
評價是比較中肯的。阿爾巴托夫指出:“這一時期的主要災難,亦即現在所謂的
‘勃列日涅夫現象’,就在於勃列日涅夫這樣一個人會被我國的歷史程序,會被
當時實行的政治機制推上他很不稱職的職位上這樣一事實。企圖(總的來說其他
領導成員也同意)扮演一個對他來說是力不從心的角色——一個偉大強國(世界
上兩個最有勢力的強國之一)領袖的角色,而且是在非常複雜的關鍵時刻。”
阿爾巴托夫進一步分析說:“勃列日涅夫是當時上層政治精英的典型。
雖說他形式上具有高校畢業文憑,實際的教育程度卻很低,甚至沒有多少學
識。其人能力平平,文化水平不高。“”作為國家領導人,他最大的弱點是:幾
乎完全完全沒有經濟知識;他思想保守,墨守陳規;對新生事物簡直就是一個過
敏反應症患者。“
他指出:“勃列日涅夫操縱權力卻是得心應手。”“他使戰友們俯首貼耳、
惟命是從。”包括安德羅波夫和蘇斯洛夫這些政治局委員都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