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部分(2 / 4)

洲科學的書籍,萬曆三十五年(1607年),經利瑪竇與徐光啟為時一年的共同努力,歐幾里德的《幾何原本》前六卷被譯成中文。徐光啟將六卷合印成一冊出版,併為其寫了《譯幾何原本引》和《刻幾何原本序》兩篇序言。《譯幾何原本引》是以利瑪竇神父的名義撰寫的,該書的出版,在當時中國知識界產生了重大的影響,一種新的科學的推演方法開始被中國人所接受。同年,他們又合編《測量法義》。透過向利瑪竇學習數學和天文學,李之藻編譯了《渾蓋通憲圖說》,這是第一部由中國人寫成的介紹西方天文學的著作。利瑪竇又與他合譯了《同文算指》併合著了《乾坤體義》。 萬曆十一年(1583年),從利瑪竇在肇慶第一次將標有經緯度的《坤輿萬國全圖》展示給中國人後,這幅地圖在二十多年中廣為流傳,它使中國人第一次認識了整個世界。這次又透過太監呈獻給明神宗,神宗將其看成是裝飾品,十分喜愛;下令以織錦的方式複製十二幅,每幅用六扇大屏風裝成,他要把它們送給他的皇子和親屬。

利瑪竇於1610年(萬曆三十八年)5月30日病臥在床,11日臨近黃昏時逝世,終年五十八歲。按中國的習俗,棺材用瀝青密封,停放在教堂中。喪葬費用和棺木由李之藻出資。教徒中有人建議向皇上請求賜給利瑪竇神父一塊墓地,這樣做還可以使教會和基督教在中國更加合法化。奏疏以龐迪我神父的名義上呈,由李之藻為之潤色。在都御使孫瑋和翰林院官員的幫助下,奏疏很快轉呈皇上。他們又請葉向高與另一位內閣官員從中疏通。葉向高認為,僅就翻譯《幾何原本》一書的貢獻,就應該賜予墓地。神宗讓禮部複議,禮部根據《大明會典》的有關規定,認為可以同意龐迪我等人的請求,賜予一處無人居住的土地以安葬利瑪竇。最後選定阜成門外二里溝的“仁恩寺”。由龍華民神父設計,透過對寺廟的改造,建成了基督教在中國的第一座墓地。北京的地方長官順天府丞黃吉士,為了表示對死者的敬意,親書“慕義立言”匾額,放於利瑪竇神父的墓上,還為此組織了一個隆重的送匾儀式。

移靈時,以巨大的十字架作前導,京城中的大批信徒隨行在後,他們舉著點燃的蠟燭。徐光啟親自為利瑪竇下葬,並落下了悲傷的淚水。以前耶穌會士死後,通常安葬在澳門的公墓裡;而這次利瑪竇被賜葬在京城郊外,成為轟動一時之事。利瑪竇實現了他生前“將成為第一批死在中國的人”的諾言,他在北京居住九年,是他中國傳教生涯中的最重要的時期,他的《中國札記》記載了他在中國二十八年的所見所聞。

利瑪竇等人將歐洲文藝復興後的科學技術帶到中國,也向西方介紹了中國的文化,揭開了中西關係史上新的一頁。

明末竟陵派詩人譚元春曾到利瑪竇墓前憑弔,寫下了《過利西泰墓詩》:

來從絕域老長安,分得城西土一棺。斫地呼天心自苦,挾山越海事非難。

私將禮樂攻人短,別有聰明用物殘。行盡松楸中國大,不教奇骨任荒寒。

歷時近四百年,利瑪竇神父的墓仍完好儲存在今北京行政學院校園內,墓碑上“耶穌會士利公之墓”的字樣歷歷可見。 (張憲博)

明代的名人不計其數,但除了皇宮裡的帝王公主,出生在北京的名人則少而又少,明中葉有李東陽,晚明則非李三才莫屬。李三才在晚明聲名卓著,算得上是老北京人中的佼佼者。因此,雖然他在京城留下的遺蹟已經難以尋覓,但若提起明代的北京人,他卻是個不能不說的人物。

李三才,字道甫,號修吾,祖籍陝西臨潼,世代為武功右衛的軍官。因其祖父調衛燕京,其父移家至順天府通州的張家灣(今北京市通州區東南)。李三才生於北京,登萬曆二年(1574年)進士,列二甲七十名,授戶部主事。李三才年輕時就很有抱負,曾與南樂(河南南樂)魏允貞、長垣(河南長垣)李化龍相約立志,一定要為國為民幹出一番事業。

在戶部,他與同僚顧憲成、趙南星等人結下深厚的友誼,他們還共同參與《萬曆會計錄》的編纂,這些對日後他與顧憲成等人形成某些共識不無關係。李三才對顧憲成十分尊重,他說當初自己“少年寡識,間嘗嬉戲”,顧憲成對他“事事提驚,時時驚覺”,常正色勸戒並勉勵他努力學習,建議他先熟讀諸子百家,潛窺古人檢身之精,再博覽諸史,歷觀古人康濟之略,因此他認為顧憲成“名為益友,實則嚴師”。後來李三才被謫離開吏部,顧憲成也在萬曆二十一年(1593年)被削籍,然而三十年中,他們之間書信往來不斷,顧憲成逝世,李三才親作祭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頁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kanshuwo.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