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是米。梅縣一帶很缺乏米,價比尋烏貴一倍,尋烏每年要供給它很多。澄江、三標、吉潭(項山的)、城區四個區域的米,從牛鬥光經八尺、大拓,向梅縣輸出;龍圖、腴田、留車、芳田、篁鄉上半區一帶的米,走中坑向梅縣輸出;大同、篁鄉下半區、大田、藍田、鬥晏及龍川來的一部分,走岑峰經石正向梅縣輸出。三條路輸出數量大略相等,每天共計輸出米一百擔,全年三萬六千擔,平均每擔價八元,共二十八萬八千元。
第二是茶。出於城區西廂之上、下坪,南廂之圖合、岡上、鵝子湖一帶。三、四、五、七、八月為採茶期。每圩約輸出二十擔(每擔七十斤),每年百圩輸出二千擔,共一十四萬斤,每斤價五毛,共值七萬元。十分之八以上向興寧輸出,十分之二以下向梅縣輸出。採茶時興寧客子到鄉下,收買生葉自己製造。生葉中,“雨前茶”(穀雨以前的,又叫“頭春茶”),一塊錢八斤,每五斤生葉可以製出一斤茶。這種雨前茶價頗貴,要一塊錢一斤。“二春”(三四月的)和“秋子”(七八月的),每塊錢能買生茶葉十五斤,製造出來每斤賣五毛。做茶生意的靠著二春和秋子賺錢,頭春茶是賺不到什麼錢的。十二月還能產出些茶,名叫“雪子”,和雨前茶一樣的貴,同屬上等人家吃的。出不多,客子們於它也賺不到什麼錢。城區之外,雙橋區之雁洋坪也出茶,雖很少(每年只值百多元),但很好,因為不是嶺頭種的,而是菜園子裡種的。
第三是紙。出於篁鄉,向興寧(走羅浮、羅岡)、梅縣(走中坑,也有走岑峰的)、龍川(走貝嶺)三地輸出。平均每圩六十擔,全年一百圩,六千擔,每擔價八元,共四萬八千元。
第四是木。產地是城區的西廂(上、下坪)、南廂(鵝子湖),南八區的河角圩一帶,篁鄉區的香山、高頭一帶,三水區的肖木坑、寨塘坑,兼三區的羅福嶂。除羅福嶂的向潮汕輸出外,其餘均向東江輸出。但羅福嶂木頭輸出潮汕價錢很貴,輸出東江的則價錢很賤,每年約值萬餘元。二十年前出產較大。
木頭出口是龍川客子出本錢,本地木商作輔助。都上山去看完了,把山價(那山裡許多木頭中,講定可以“倒”的那些木頭的價錢)交與山主,由客子自己僱工倒下來,本地商人則為之照顧,使木頭不被別人偷去。四五月是倒樹最多的季節,六月以後,倒的漸少,九月以後便不再倒了。木一倒下就剝皮。剝了皮之後至少有兩個月擺在地上,使它幹起來。兩個月後如果市價好,出賣有利,就扎排子下河,往往有搭架搭到三四年的。本地商人對於樹販(外地客子)是處在一種工人的地位,他們稱樹販叫“老闆”,而樹販稱他們叫“排頭”,利益的分配是老闆九成,排頭一成。
第五是香菇。主要產地是三標和安遠交界之大湖崬、小湖崬、寨塘坑、上下壩,城區和安遠交界之上、下坪一帶山地,其次是雙橋區與平遠交界之葉子?。香菇每斤二元,每年約出一萬元。安遠出香菇比尋烏多,銷往南雄,尋烏的銷往興寧。沒有客子來收,是尋烏人販了去賣。
第六是茶油。出在雙橋的大同、鬥晏、荒塘肚、藍田、大田一帶。年約一萬五千斤,每百斤二十五元,共計三千七百五十元。從羅浮、岑峰兩條路對興寧、梅縣兩地輸出。
總計尋烏六種出產(單說出口部分)價值如下:
(七)尋烏的重要市場
吉潭第一,鹽、米、油、豆是大宗。牛鬥光第二,鹽、米略小於吉潭,油、豆與吉潭等。留車第三,布匹是最大宗,由興寧進口;油、豆次之。縣城第四,牛行要算第一門生意;第二是油、鹽、米行;第三算是布匹(從前贛州有布子來,民國十七年起沒有了,因為它是土紗織的,“一股大,一股細”,被興寧、梅縣的洋紗布搶了生意去。興寧、梅縣的布很好,“一掌平”)。雞生意雖大,但它只透過不歸“行”,故不算。澄江第五,油、豆、鹽在這裡過駁,是大宗;米次之;鴉片亦是大宗,從興寧、于都來。石排下第六,油、鹽、米、豆的總口岸,但多屬透過,只鹽、米有些買賣。雞、豬、牛亦是透過。
此外,如岑峰(米)、公平(紙)、篁鄉、三標等處,都屬普通小圩場。
(八)尋烏城
(1)說到尋烏城這個市場,真是不勝今昔之感。從前時候尋烏城的生意,比現在尋烏城的要大一倍。光緒二十七八年為最旺盛,那時候不但北半縣的澄江、吉潭要到尋烏城來辦貨,就是南半縣的篁鄉、留車甚至平遠縣的八尺也到尋烏城來辦貨。這是因為前清時候贛州的貨物經過尋烏銷往東江,東江也還要買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