匾額(酬神、祝壽、頌德等用)、對聯、書箱、衣箱、壁櫥,學校用的黑板及其他用具,送禮用的扛盒和撐格,等等。
木器店算這一家大,他的木器不但銷在城區,而且銷往各區各縣。但他店裡的那些木器主要不是供給工農貧民,而是供給地主階級、中等商人和富農的,因為他的那些東西工農貧民要不了,除非為了嫁女才向他買些小衣箱、小櫃子之類。他家很苦,在贛州。二十年前他從贛州來尋烏幫人家做木工,積了點子錢開個小木店,慢慢發展,盛時請過四五個工,賺了千把塊錢,付了一半去贛州,剩下四五百元做生意。一九二八年起始沒有好多生意了,只留了一個工人,他自己做,兒子幫一點,僅僅敷口。衰敗下來的原因,完全在於土地革命。北半縣沒有革命,也受了革命的影響。地主階級和其他有錢人也不做壽了,也不做熱鬧喜事了,酬神和歌頌功德也停止了,學校也大半關門了,他的生意哪能不衰敗下來呢?
他的木器的樣式,凡供給封建地主的一概是舊式,但也有一部分是採取進步樣範的,那就是學校和教堂的用具。他和福音堂的包牧師有來往。南門外福音堂和教會醫院的建築,木材部分和木器,是由他承包做的。
他的親戚薛某,去年邀了十個人打了一個“月月標”的會,每人五塊錢,共五十元起本,開個小小木貨店在城隍廟側邊,不請工,兩父子做,一年蝕了本,奄奄無生氣了。
工農貧民要用的木器乃是圩場上供給的。每逢一、四、七圩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