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煩也。然縱是一百二十萬兩,在當時已是鉅款。在同一時期,英德二國所承造的高等戰艦,索價亦不過四五十萬兩而已。——在同治末年日軍侵臺以後,鴻章即以此每年百萬預算,購艦造船,一支像模像樣的世界第八位的海軍大艦隊,居然也就呱呱墜地了。
【附註】關於上述諸節,中文史料山積,見王仲孚編《甲午戰爭中文論著索引》,臺灣師大一九九四年六月印行;大陸十年前亦有類似著作。其中有關北洋艦隊的資料,應以戚其章教授的《北洋艦隊》(一九八一年濟南人民出版社出版)最為簡明,足資雅俗共賞。簡明的英文史料可參閱John L。 Rawlinson; China’s Struggle for Naval Development 1839~1895。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67。 作者出身教會家庭。其父於一九三七年滬戰期間,我機誤炸「大世界」時遭難。本書為作者的博士論文,附有簡明西文參考書目。作者與筆者為數十年老友。筆者亦編有較詳盡之英文書目以補其不足也。
北洋艦隊的虛實
規章既已釐訂,經費亦有著落,李鴻章乃於光緒元年(一八七五)獲撥款四十五萬兩,委託總稅務司英人赫德,專程返英,向英國最先進的「阿摩士莊」(Armstrong)船廠,訂購艦艇四艘。這便是後來北洋艦隊裡的鎮東、鎮西、鎮南、鎮北,一式四船的標準炮艇了。後來李鴻章以其船炮新穎犀利,造價低廉(每艘十五萬兩),因此又加購兩條——鎮中、鎮邊。這六條英制炮艇,所謂「六鎮」,也就構成北洋艦隊的雛形了。
六艦原是分別建造的。他們的噸位、炮力等等,都不可能絕對相同。中西史料記錄,亦確有差異;史家亦難復考。但大致說來,它們是屬於同一級的,則無可非議也。六艦排水量大致均為四四○噸級;艦長一二七英尺,鋼殼而無裝甲。時速十浬。每艦有二十二磅(火藥)退管炮二至五門。這種阿摩士莊的「艾樸塞隆」(Epsilon)型新艦的最大特點是雙向航行,如橫渡長江的渡船,回航不用掉頭。在重洋之上作戰,忽前忽後,神出鬼沒,就制敵機先了。這種靈巧炮艇,在當時英國海軍裡也是先進的。
為避免中國新建海軍,只受某一國家影響,並由於鴻章對德制軍火的喜愛,尤其是克虜伯廠(Krupp)出產的大炮。——且插句閒話:李鴻章這時所買的炮,後來被賽金花的德國「男友」瓦德西看到了,都歎為觀止呢!因為德軍裡也沒有幾門。老蔣總統也喜歡德制大炮。連筆者這個小小的「將門之後」,童年時也曾擁有一支德制「三號駁殼」(盒子炮),和一百發四O三號子彈。其青光閃閃,精巧絕倫,至今夢寐思之;兒時最愛的玩具嘛!——因此當鴻章再獲鉅款時,他就轉向德國訂貨了。
光緒七年(一八八一)鴻章再投百萬巨資,透過中國駐柏林使館,向德商伏爾鏗廠(Vulcan),訂購七千四百噸,具十四吋裝甲,配備有十二吋(三○?五公分)巨炮四尊的「主力艦」(battleship)二艘。這便是中國北洋艦隊的「定遠」、「鎮遠」兩艘「鐵甲」(ironclad)了。
「定遠」(後為清朝海軍旗艦)、「鎮遠」二主力艦,是當時五大洋中最新型的戰艦。此二艦成為我海軍主力之後,再加上若干輔助艦艇,中國海軍的戰鬥力,就超過當時世界最強的英國海軍的「遠東艦隊」了。——換言之,「鴉片戰爭」或「英法聯軍」如再來一次,鹿死誰手,就很難說了。只是定遠、鎮遠裝甲過重,船長三○八呎,用的也是複式螺旋推進機(twin sctew),可以雙向航行。它們的時速就只有一四。五浬,有時可能只有十浬,就稍嫌其慢。作戰時可以堅守,也可以圍殲敵船,但是要動如脫兔,追奔逐北,就非其所長了。——總之,「裝甲」是其時海上戰略思想的重點。李鴻章也被它迷住了。所以不惜重價,務必求其兵利甲堅、盡善盡美也。——二艦的造價是六百二十萬馬克一艘(關兩總在兩百萬兩以上吧)。
李鴻章是合肥人。「合肥老母雞」的地方國民性有個癖性叫作「府大架子」,是一種賭徒性格。所謂「家無甑食之儲而一擲百萬」。李鴻章就是這種人。所以他搞起海軍來,是不顧一切的。時不旋踵他就躋身於八強之林。花起錢來當然也就嚇得合朝上下,目瞪口呆了。
須知一百年前世界海軍的發展,亦如今日之空軍,是日新月異、一日千里的。海軍的戰略思想也是變動不停的,它從著重主力艦的「厚重」,很快又轉移到巡洋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