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握。前面的“權”就是人之權利,而後者之“權”就是權力,這的確道出了憲政的實質問題。
而梁啟超提到的要準備條件,而不趕快抓住**的大好形勢建立“美好”的西方式民主憲政和共和國呢?對於這一點,即中國是否具備實現民主政治的基礎條件,無論是**派或是楊度自己都是過於樂觀的,可以說,正是這種樂觀,導致了孫逸山身陷牢寵而不出,自己陷為調查局禁錮而無所為。
但相比之下樑啟超的看法卻是十分客觀公允的,甚至是悲觀的。他以為,民主制度之確立及其得以執行有效,必須有一定的國民基礎,無此基礎,民主就是空中樓閣,社會、國家、人民無以蒙其利,甚至反而造成混亂。這就是說,民主政治固然是至高無上的武功,令人神往,但是以中國所具備的功力,練就這樣高層次的神功實在是不可能,因為,中國內功嚴重不足,外功嚴重疲軟,無論如何也沒有實踐、駕馭“神功”的能力。
當務之急是趕快補課,練好基本功,紮紮實實地一步步走向最高之境界。如果強行修煉,則必然是形似而神不似,本質上依然是個**,這就反倒成了走火入魔相對於走向民主的**黨、立憲派想要一役功成的剛猛之道,梁啟超倒是十分看好改良這樣的陰柔方式,正所謂在改良中“潤物細無聲”地完成民主之建設,漸進式實現中國政治民主。
最終事實證明了一切,**黨是勾結國外的亂黨,遭受打壓的立憲黨江河日下,而只有梁卓如的民主黨在過去的九年中,不僅未遭打壓,甚至還不斷發展,成為下議院第二大黨,甚至於連陛下,都對其欣賞有加,幾次欲賜爵給其,但都被梁卓如以“在野監督”為由婉拒了。
“而所謂新中產階層,主要是指依靠知識學歷從事腦力勞動的工薪階層,包括公務員、銀行職員、知識分子、藝術家、工商職員、教師等,這些人,才是中國的新中產階層。”
在這一點上,作為失敗者的楊度,卻有著比梁啟超更多的認識,因為他一直在反思,反思當年中國為何會走向帝制,為何**黨、立憲黨會選擇失敗,曾經,他認為這是陛下手腕過人,可直到四年前,結束了在歐美十六國的為期兩年的考察之後,他才算是明白了根源,根子壓跟就不是陛下手腕多麼高超,而是中國民眾多麼“愚昧”。
“經過帝國建元九年來的孕育,中國工業化和城市化水平一直在飛速提高。人口一直從農村流向當地的中心城鎮,從城鎮集結到都市,中國本城市人口從3639萬上升至近9910萬,人口不足5萬的城市從1233個增加到3510個,5…10萬的城市從64個增加到171個,10萬以上的城市從31個增加到116個,20萬以上城市從7個增加到42個。南京、上海、武漢、廣州、天津這些大城市的人口更是達到百萬之多。”
聽著楊度的講述,梁啟超只是微笑不時點頭贊同著,事實上,兩個人早已經就這個問題作出了多次討論。工業化與城市化導致中產階層登場,尤其是伴隨產業資本的確立,各個大中城市急劇吸收地方上的勞動力,與此同時,以薪金生活者為中心的新中間層不斷增長,逐漸將居住地擴充套件到郊區,中國的人口結構現在已經有了根本性的變化。
“中產階層經濟比較穩定,思想比較活躍,但卻無參政權。因此,尋求政治上的發言權,提高政治地位,以合法手段維護自身利益和保證穩定的生活是中產階層的共同要求”
“的確”
章炳麟用力的點下頭,儘管他曾是陛下的親信,但早在九年前,國家確立帝制後,他即退出保皇派,加入了民主黨,在這一點上,他和蔡元培等人都有著驚人的相似,兩人都曾入光復會、保皇黨,但後來卻又都加入民主黨。
“貴族院為勳貴所壟斷,而下議院,雖為民選,但卻無組閣之權,省、市、縣三極議會,又為地方士紳所壟斷,因此才有“欽命內閣說”、“士紳機關說”,民憲之權,於中國可謂是從未存在,最近幾年,民本主義於中國之所以盛行,當以中產政治訴求不無關係。”
“對”
肯定的點點頭,蔡元培隨即說道。
“九年前,在各個大學,學生們聞戰爭而亢奮,但今日,青年中倡導政黨內閣、縮減軍備,卻已成主流”
“而大小商人,同樣渴望改變,他們希望能夠真正在國會發表自己的聲音,從而結束特殊經濟模式,相比於政府企業的掌握的生產資源,民間企業所能得到的生產資源實在是太過有限,而且,在商業競爭上,政府企業又享有各種優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