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
而且當時不少人都分析,將朝鮮交給日本之後,清廷至少可以獲得十至二十年的穩定期,而一二十年之後,新軍早就練成了,屆時也不會再害怕日本,雙方也有一戰之力。
至於朝鮮,能要回來就要回來,要不回來也能保證本土不在繼續被日本侵佔,清廷也可以避免簽訂更多的辱國條約。
可是現在,日本竟然再次發兵,這到底是為什麼?
袁世凱當了多年的駐外使臣,特別是當了那麼多年的朝鮮使臣,他深知道朝鮮內務不好治理,而日本也不可能在短時間內打理好日本。
此時的日本應該是無力征戰才對,否則的話很有可能會危及到他們在朝鮮的統治地位。難道真的是張野與日本有聯絡,現在張野被圍,加上德軍進攻山東,所以日本也在這個時候橫插一槓子,即幫了張野,也能獲取更多的好處?
“這個張野,很不簡單吶!”
袁世凱遙望著臨沂城頭,語重深長的自己嘀咕道。
勾結外敵,這可是滔天大罪,而且還是華人的世敵,自從明朝起兩國便結下了不少的恩怨,到了近些年更是愈演愈烈,張野竟敢勾結日本?
雖是一部妙棋,但也是愚蠢的決定。張野忘記了一點,要想推翻清朝,並不是只靠他手裡的這些軍隊就行的。
他必須要考慮到日後的治理問題,總不能讓那些農民去治理國家吧?所以歸功結底,最終還是需要文人來治理。
而文人又統一的全都是一副臭脾氣,勾結外敵在他們看來那是不可理喻的,即便你統一了,也有不少的文人會反對你,不支援你。
當然了,除非你用現有的各級官員,但如此以來,一個剛剛建立的國家似乎與清朝並沒有什麼不同,一套班子,該貪汙還是貪汙,該枉法還是枉法,沒人在乎你,這樣的國家是走不長的。
“撤!”
想清楚了其中的利與弊,袁世凱也只能率軍撤退。
不過對於張野,袁世凱也稍微放心了些,漢人古有非我族類其心必誅的傳統觀念,若是暗處裡勾結外國,獲取一些資源也就罷了,可這次他們卻明著來,這不擺明了告訴世人,我就是要勾結外敵滅了你。
北洋集團之所以能夠成功,並且在日後推翻清廷,這完全要歸功於袁世凱的佈局,一步一個腳印,有多大能耐就辦多少事,辦不到的就決不去冒險,踏踏實實的走下去。
當初張野反了的時候,他又何嘗不想直接反了?以他這七千新軍,足以攻入京城,逼迫光緒退位。
可是他並沒有這麼做,說到底還是實力問題,他雖有滅了清廷的實力,但卻沒有能力去管轄更多的地方。
屆時滅了清廷,他又該怎麼辦?手中的兵力只夠控制京城和天津二地,而且天津那邊還有李鴻章,袁世凱的控制力也不是絕對的。
京城這邊又是魚蛇混雜,很不好打理,當初正是因為考慮到了這些,所以袁世凱才會帶著張野的書信去慈禧那裡告密,以圖獲得慈禧更多的信任,給他更多的權利。
張野雖然有能力,也有那個潛力,但此刻在袁世凱看來,卻是物過剛易折。
剛開始的時候,袁世凱的確把張野當做敵人來看待了,因為那時的張野懂得隱忍,可是現在,袁世凱並不這麼看,隨著時間的流逝,張野的權利越來越大,手中的兵也越來越多,而張野,卻越來越不知道隱忍。
自從離京之後,似乎還從未見過張野做過什麼忍讓,倒是一言不合便要大打出手,完全一副莽夫的姿態,不肯吃一丁點的虧。
臨沂城頭!
士兵們猶如往常以往,或蹲或坐的靠在城牆體上,或是休息,或是進食飲水。
有了這一個多月來的被圍,士兵們也淡定了許多,不在像剛開始那樣吃不好,睡不好,雖然戰鬥力方面還沒有得到提升,但士兵的心理素質卻上升了一個等級。
“清軍撤了!清軍撤了!”
忽然間,城頭上爆發出一陣騷動,隨著站崗士兵的大吼,所有在下面休息計程車兵全都站了起來,緊緊的盯著對面的情況,直至許久之後,仍不敢相信。
撤了?怎麼就撤了呢?他們剛剛才得到了支援,七千新軍,雖然人數不多,但也不少,比城內的守軍人數總和還要多。
若是讓這些清軍當炮灰,北洋新軍則在後面跟上進攻,或許只需要三五日便可破城。誰都想不到,清軍竟然會撤退?
北洋新軍因為是剛來到,還沒有紮營,所以也沒什麼可收拾的,直接調頭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