須要有一年的訓練期才行。而日本國內的氣氛與清朝不同,在日本,沒有人會去幹擾他們練兵,士兵們每日就是安安心心的去訓練,不用操心別的事。
清朝這邊袁世凱就是最好的例子,雖然新軍的議程早就確定了,可兩年的時間過去了,不算之前耽誤的一年,這也有一年多的時間了,可北洋新軍依舊無法參與戰鬥。
連北洋都做不到的事情,張野卻做到了,而最讓孫文無法相信的是,張野也是從北洋走出去的。
“這怎麼可能?他們才組建一年多的時間。”
孫文反問道,雖然諸多證據擺在面前,但他還是有些不太敢相信。
“雖然我也不敢相信,但事實就是這樣,而且張野的部隊裝備了大量的重機槍以及中型口徑的火炮,運用十分方便,他們只用了四千多士兵,站在臨沂城外,一槍未發,只用炮兵便打敗了七萬清軍。”
野田繼續說著,用更讓人震撼的證據來打動孫文。
“我需要好好的消化一下,這個訊息實在是太讓人震撼,太讓人不敢相信了。”
孫文若有所思的點點頭,但他內心深處所想的是什麼,卻沒人知道。
“孫先生,我覺得這是你的一個機會,現在張野反了,他手裡有讓清廷害怕的軍隊,而清廷勢必會派出大量的軍隊來圍剿,這時候若是你起事的話,成功率將會高很多。”
野田繼續慫恿著。
其實即便野田不說,孫文也知道這是個機會,但是怎麼起事,在哪起事,這是一門學問。首先,起事的地點不能距離臨沂太遠,否則的話無法得到張野的支援。
再者太遠的話,清廷的軍隊也不會去參與圍剿張野,所以到時候圍剿他們的清軍數量還會不少。
他要選擇一個張野的勢力範圍之內,因為那裡的清軍肯定是要被調到臨沂附近的,防禦空虛,他們可以藉機起事。
但是他同時還要考慮一個問題,那就是張野能不能守住?若是守不住的話,起事的地點距離臨沂太近,那麼在張野失敗之後,他們也會遭到更多清軍的反撲,連張野都守不住,他們這些人就更守不住了。
“我會仔細考慮的,但起義的事不是小事,我們已經失敗了太多次,損失了太多同志了,我們必須要小心行事才行。”
孫文藉口推阻道。
日本人安的什麼心孫文又何嘗不知?但是沒辦法,誰讓現在他必須要依靠日本人呢?否則的話,孫文又怎會落腳日本?
而透過這麼長時間的接觸,孫文多少也對野田有了些懷疑。
自己的訊息是從報紙上看來的,而野田卻能得到更多,更準確的情報,在日本,能夠做到這點的也只有情報部門的那些人,孫文已經開始懷疑野田是不是日本情報部門的人。
但即便是又怎樣?至少從目前來看,他們對孫文的興中會還是沒有敵意的,儘管他們一心想要吞併華夏,但華夏那麼大,豈是一個小小的日本可以吞併的?
也正是深信這一點,所以孫文才決定不與日本決裂,既然日本想侵佔華夏,那就讓他們去佔,反正現在日本兵力不足,也沒有實力一口氣吞併華夏,說句不好聽的,日本現在連東三省都吃不下,單單一個朝鮮就差點把他們給撐死。
但不管怎樣,日本的所作所為都是可以推動清廷滅亡的,也正是考慮到這一點,所以孫文才會繼續跟日本人合作。
在他看來,日本人的事是小事,只要能夠推翻清廷,那麼他就可以順勢組建軍隊,屆時以華夏的實力想要趕走日本,那也不是什麼難事。
“孫先生,我知道你的苦衷,但我們認識了那麼久,你應該相信我的,我會去讓我朋友跟上面多說說的,可以確保讓你成為這次起義事件的最大獲益者。”
野田最終還是拿出了殺手鐧,他就不相信孫文會不同意。
本來他們是可以直接去找張野的,但是轉念一想,似乎有點不太合適。
首先,張野手握兵權,說反就反,沒有一點跡象,而且練兵速度之快超出了日本人的想象。扶持一個孫文,對日本沒什麼太大的影響,因為他們知道孫文沒兵,頂多也就是幾百人鬧一鬧,掀不起什麼大浪。
但是張野就不同了,他的軍隊展現出的戰鬥力讓人感到恐懼,日本人並不想扶持一個強大的對手,這樣只會是給他們的未來製造麻煩。
所以,日本人的想法也很簡單,繼續拉攏孫文,同時嫁禍張野,讓他名聲落地,名聲落地,就意味著招不到兵,那麼他的部隊就會越打越少,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