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江蘇巡撫採進本,《四庫總目》183別集存目。國朝曹寅撰。寅有《居常飲饌錄》,已著錄。《清詩韻》:
曹寅,字子清,一字棟亭,雷池人。
《式古堂書畫匯考》六十卷,兩淮馬裕家藏本,《四庫總目》113存目。國朝卞永譽撰。永譽,字令之,鑲紅旗漢軍,官至刑部左侍郎。按:蓋平人。
《文廟從祀先賢先儒考》一卷,編修程晉芳家藏本,《四庫總目》83政書存目。國朝郎廷極撰。廷極,字紫衡,廣寧人,官至江西總督。
《尚史》一百七卷,《四庫總目》15存目。國朝李鍇撰。鍇,字鐵君,鑲白旗漢軍,卷首自署曰:襄平。考襄平為漢鄂東郡,今為尋陽州地。
《睫巢集》六卷、《後集》一卷,江西巡撫採進本,《四庫總目》185別集存目。國朝李鍇撰。
《居白堂集》、《石閭集》,江西巡撫採進本,《四庫總目》185別集存目。國朝陳景元撰。景元,號石閭,鑲紅旗漢軍,奉天布衣。其字效晉,詩效漢,務欲自拔於流俗之上,是集乃其手書,擬古詩六十餘首。
《行水金鑑》一百七十五卷,通行本,《四庫總目》69著錄。國朝傅澤洪撰。澤洪,字稚君,鑲紅旗漢軍,官至分巡淮揚道按察司副使。是書成於雍正乙己,全祖望作鄭元慶墓誌,以為出元慶之手,疑其容遊澤洪之幕,或預編纂,然無證,未之詳也。書總括古今,臚陳利病,上下數千年中地形之變遷,人事之得失,一一條析分明。澤洪,尋陽人。
《四庫全書輯永樂大典本書目》,清孫馮翼撰。其著錄之書凡388種,存目者凡128種,都凡516種。
上載鄂東人所著撰之書目,皆由帥承瀛手入《四庫全書目》或《四庫全書簡明目錄》,遂得以妥善儲存,以為傳世。帥承瀛在三通館纂修《四庫全書》期間,亦借纂修之便,為鄂東蒐集轉存大量原本典籍。
原來,帥承瀛在尋陽塾館就讀後期的塾師海城人林敏功,其學以久經為根砥,精於學,厚於書。帥承瀛纂修時,得《庫書》,都給劉氏,故劉氏藏庫籍尤多。可惜,後來遭兵燹,藏書蕩然無存矣。纂修中,帥承瀛亦得林敏功之力。林氏為帥承瀛代徵鄂東典籍,並協助撰寫摘要、書目,版本流通、作者簡介之類。有人說,帥承瀛纂《四庫全書》所以迅速,亦有此因;更有文稿出自林氏手,帥承瀛只是過目轉手而已。此說不無道理。雷池曹寅,他早年在尋陽世居時,秉承先祖前後藏書共3287種,分37個類目,可謂“尋陽第一藏書大家”。他的這部分藏書,也是由於帥承瀛任三通館纂修官時上下週旋,左右逢應,並得以林敏功親手存放、整理、輯目、摘要、評介,才得以入《四庫全書總目》及《四庫全書簡明目錄》,並得以儲存下來,未能散佚。只可惜,後來隨時代變遷,歲月更迭,亦流入民間,散佚歿盡。此,不能不說是尋陽典籍收藏之一大損失也,且再無法補嘗,實憾矣。
清代官員,有“丁憂守喪”制度,即父母謝世,官員準離任歸家守喪三年,以進孝道。其提前歸職者,稱之為“奪情”。
乾隆四十二年(1772年),帥承瀛的從父,在甘肅涼州知府任上的帥上鈺以身殉職。
是事為:西藩準葛爾臺吉達瓦齊,遣使索杜爾伯特臺吉車凌,遭受到乾隆皇帝的嚴厲斥責與拒絕,遂蠢蠢欲動,尋機謀反。於是甘肅情勢吃緊。甘肅撫督鄂奇,稔知帥上鈺對邊疆有治才,便邀他前去協理、議事。他當即前往。待他行至途中,突然遭到逆旅達瓦奇部的襲擊,死於沙場。
帥上鈺初入甘肅任甘州知府時,是乾隆帝說的話,使其以道員用,對他頗為器重。又加帥承瀛與乾隆帝相處得極融洽,乾隆帝又很愛帥承瀛的機敏和才智,故分外關照。這次,乾隆帝得到甘肅撫督鄂奇的奏報後,得知帥上鈺殉職事,很受感動。除撥庫銀予以撫卹外,還額外開恩,準帥承瀛歸家以丁憂由守喪三年。此時,是《四庫全書》纂修進入到中期階段,所需典籍早已徵集齊備,並閱覽、遴選、編纂、刪削、摘要、列目已基本告竣,重點工程轉入謄錄和裝書階段。儘管如此,四庫全書館還是相當忙錄的。特別是帥承瀛身擔重任,為三通館纂修官,更是事關重大。在這種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