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的言論》,飾以歌德、席勒、羅斯金、及朱貝爾的有啟發性的妙語。有關儒家書籍的翻譯,得力於他對原作的深切瞭解。”持否定態度的則以王國維為代表。王國維曾認真研讀過辜氏翻譯的《中庸》,並著書《辜湯生英譯〈中庸〉後》一文指陳其中大小弊病若干條,認為辜氏的翻譯嘗試乃一大失敗。不管人們對辜氏譯經活動的評價如何,我們都應該承認他對中華文化的闡釋宣揚功不可沒。他所譯的《論語》,泰西購者近萬部,流傳甚廣;所譯的《中庸》曾被收入在《東方智慧叢書》中。辜氏也因此在西方聲名大噪。他以極大的熱情和創造性把中國傳統文化介紹給西方世界,在中西文化史上寫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在男女問題上辜氏一貫主張一個男人應該娶四個女人,但是他自己終身只娶了兩個,一箇中國湖南的,一個日本的,而小妾是他婚後才一年的時候在青摟遇到的,也是大老婆親自幫他張羅娶回家的。他一輩子一直熱衷於逛青樓。所有這些都奠定了他在“風流才子”家族中的地位。
“風流才子”衣缽的第十四代傳人蘇曼殊(1884?1918),原名子戩,光緒十年(1884)年生於日本橫濱,小名三郎,學名玄瑛,字子?。後為僧,自號曼殊。至於其身世,一說為廣東香山(今中山)人。父親蘇傑生是旅日廣東茶商,母親河合氏是日本人,蘇傑生之妻妹。因此曼殊為中日混血私生子。此種特殊身世使之早年即因家庭矛盾而出家為僧。另一說,謂其父母皆為日本人,蘇傑生為其養父。五歲時蘇曼殊隨父親回粵,而母親仍在日本。蘇曼殊十二歲時便在廣州長壽寺由贊初和尚剃度出家,然後受具足戒,並嗣受禪宗曹洞宗衣缽。此後,蘇曼殊到東京早稻田大學學習,光緒二十八年(1902),在日本東京加入留日學生組織的革命團體青年會。次年加入拒俄義勇隊。同年歸國,任教於蘇州吳中公學。不久,到上海參加《國民日報》工作。光緒三十年,南遊暹羅、錫蘭,學習梵文。三十三年(1907),在日本與幸德秋水等組織亞洲和親會,公開揭出〃反抗帝國主義〃的主旨。同年,和魯迅等人籌辦文學雜誌《新生》,未成。宣統元年(1909),再度南遊,任教於爪哇中華學堂。辛亥革命後歸國,參加上海《太平洋報》工作。1913年,發表《反袁宣言》,歷數袁世凱竊國的罪惡。他情緒起伏不定,時僧時俗,時而壯懷激烈,時而放浪不羈,有著獨特的生活經歷和思想性格。蘇曼殊佛學淵博,且能詩文,善繪畫,通英、法、日、梵、西班牙語等多種文字,曾任報刊翻譯及學校教師。和陳獨秀,章炳麟、柳亞子等文學泰斗交往甚密,為南社社員。1912年起,蘇曼殊陸續發表了《斷鴻零雁記》(1912)、《絳紗記》(1915)、《焚劍記》(1915)、《碎簪記》(1916)、《非夢記》(1917)六種文言小說。其小說充滿了濃厚的感傷主義和人世無常的情調,有時甚至為佛教教義作宣傳。他現存詩約百首,大多為七絕。其詩多感傷情調。其譯作有雨果的《慘世界》(即《悲慘世界》)及《拜倫詩選》等。另在佛學上他撰有《梵文典》,另著有《漢英辭典》,今不傳。現存的著作有《文學因緣》,《焚劍記》等。蘇曼殊流浪終生,他以上海為中心,頻繁來往於大江南北、日本和東南亞各地。有時以教書為生,有時靠賣文過活,有時寄食於寺廟,有時乞貸於友朋,有時“貲絕窮餓不得餐,則擁衾終日臥”(柳亞子語),有時甚至把金牙敲下來換煙抽。終於在“五四”運動的前一年於上海窮病而死,享年僅三十四歲。
“風流才子”衣缽的第十五代傳人就是清末民初的李叔同。李叔同(1880~1942) 中國現代畫家、書法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