承瀛,字士登,尋陽人,乾隆辛卯進士。
之七:《尋陽鄉士志》:
帥承瀛,字士登,號仙舟。少承家訓,性行純靜,篤於孝友。尤工書法,至今推為尋城第一書家。由乾隆癸酉拔貢、辛卯進士、廷試二甲一名授編修。累遷內閣侍讀。嘉慶元年預千叟宴,蒙御賜詩一章,並《集古三星圖》、如意、鳩杖等。四年,以大理寺少卿致仕,掌大林書院。六年,卒。
之八:尋陽帥心之《靜晤室日記》:
尋陽帥君心之(鴻志),與帥承瀛先生遺裔比鄰,述帥氏之世系甚悉。帥氏原籍河南,明代遷往揚州之江都縣。明季有官指揮於鄂東者,始定居於尋陽城南三十里風水溝。先生之曾祖名明,父官指揮,祖名天祿,清雍正時,官刑部湖廣司主事。天祿生四子:明、昭、曉、顯。上敬生承瀛,官翰林院編修(乾隆四十二年),陝西道監察御史(四十五年),內閣侍讀學士(嘉慶元年),大理寺少卿(四年)。
承瀛生八子:寧拭、寧騏、寧翰、寧鰲、寧芬、寧崇、寧廣、寧正。寧拭官遊貴州,遂家於彼,生一子,名存。存生四子。今帥氏子孫有名:遇辰、黨辰、拱辰、松辰、象辰、德辰、撫辰、緯辰、福辰、柏辰、北辰、大辰,凡宗兄弟十二人,皆承瀛先生之六世孫也。先生八子,故分八支,即貴州一支、尋陽二支、瀋陽二支、東豐一支、吉林二支是也。自帥氏初祖訖名辰者,凡十世。以上世系,皆聞諸名。撫辰者所述,餘又聞帥氏子孫,尚有寓居北京者,曾為劉君仲聞所遇,惟未詳其為某支耳。
帥君又開示:帥氏累世官階其雲陝西司郎中、刑部主事、甘州府知府,癸酉拔貢、乙酉舉人、辛卯進士,乾隆三十六年進士殿試二甲一名,提督、江南學政,膺千叟宴,御賜鳩杖,皆指承瀛而言也。其雲:右翼官學教習、鑲白旗官學教習,疑為帥上敬之官。《鄉士志》:上敬於雍正間補禮部官學教習是也。又有:大鴻臚少卿、太僕寺少卿、都察院左都御史、錢法司正卿等官,不詳為何人,存以待考。
本書當我寫完最後一個字的時候,時光已經踱到公元一千九百九十四年三月二日。這天,歲次在乙亥年二月初二日,為傳統節令“雨水”過後的第十一天,距“驚蟄”還有四天。當想到“驚蟄”的“驚”字,驀地我心頭一驚。我覺得這寫字的活計多像人們在走路。那寫下的一個個字跡多像人們走路過後留下的一顆顆足跡;那填滿的一個個格子,多像人們踏路時所經過的一段段里程。驀地我想到,這紙面並非是平坦,亦有高山大嶺湧起;這紙面並非無聲無息,同樣有洪濤巨浪流來。而寫一個人的生平履歷尤是。我為這位古樸而憨重、聰穎而豁達的被譽為“鄂東才子”的清代中葉人物帥承瀛寫這部文學傳稿時,是深有這種覺知的。帥承瀛逝去的年代,至今已有194年;帥承瀛出生的年份,至今已有267年。這是一個冗繁的歲月紀程,而我覺得似在昨天,只隔著一個夜晚的距離,只經歷著一度的雲霞明滅和星月隱現。
是的,我們都是在同樣的一張人生版圖上標記著,只是時間的版塊不同罷了,只是有著先先後後的座落而已。於是,我想到了兩條同行的無限延長的人生平行線。當我全身心地投入到本書這個人物的寫作時,我竟然忘卻了自己,失去了自己,我已不復存在;當我憶想到自己的人生所步過的歷程,並想將其感覺和想象加入其間時,我竟然地忘掉了書中的主人公,他不復存在,案前坐立的只是我,眼前思索的只是我。只有當那極度的匆忙和激盪情潮來臨時,我才識得這兩條平行線的疊合,既無有我,也無有他,我是在寫書,寫書就是寫書。歷史,則是公正的見證人矣。
如此想來,我心靈便添了幾絲波環,隨即有五章清清淺淺的小詩生出。這當是我給帥承瀛這位老先生作傳時的體味吧。是的。
其一:
書章漸盡憶偏多,
撲面風塵踏長街。
著句留些足印印,
行文爬了紙格格。
突兀陡峭升嶺岱,
緩蕩幽悠走江河。
作傳識真原如此,
觀霞看馬感蹉跎。
其二:
自古鋪章作雙行,
書中篇外聲對聲。
翁公篇內夢常醒,
客者書邊墨勤清。
構想知識天地大,
索思感慨歲月空。
兩廂待到疊合處,
淺淡深邃世事情。
其三:
猶同傳記理桑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