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澤東著作選讀》下冊,第796頁。1959年廬山會議前期,毛澤東曾提出,過去安排經濟計劃的次序是重、輕、農,今後要倒過來,按農、輕、重安排。但是,經過廬山會議後期“反右傾”鬥爭的衝擊,這一思想很快淹沒在繼續“大躍進”的浪潮中。明確地提出以農輕重為序的思想,並把它作為安排國民經濟計劃的原則是在1962年。其中,周恩來作出了重大貢獻。1962年3月7日,周恩來在中央財經小組會議上提出了“先抓吃穿用,實現農輕重”的思想。3月28日,他對這一思想作了系統闡述,指出:“在一九六二年,我們必須採取更有力的措施,切實按照農業、輕工業、重工業這樣的次序,對整個國民經濟進行全面調整,合理安排,以便集中主要力量,逐步地解決人民的吃、穿、用方面的最迫切的問題,並且逐步地在國民經濟各部門之間建立新的平衡。”《周恩來選集》下卷,第375頁。以農輕重為序,使正確處理重工業和輕工業、農業的關係有了行之有效的可操作的方法。同時,以農輕重為序對貫徹實行以農業為基礎是一個具體可靠的保證。
…
“先抓吃穿用,實現農輕重”(3)
…
第五,明確地提出把一切工作轉移到以農業為基礎的軌道上來。不僅工業要以農業為基礎,而且各行各業、國民經濟各部門都要以農業為基礎。1962年3月28日,周恩來要求“各級計劃機關,把主要的注意力,從工業交通方面轉移到農業和市場方面來”。同上書,第385頁。“重工業必須為農業提供越來越多的各種農具、農業機械、化學肥料、木材、燃料等等,來不斷地提高農業的勞動生產率,使農業能夠為工業和城市提供越來越多的糧食、原料和其他農副產品。輕工業必須儘可能為農村提供越來越多的日用品,以利於發展城鄉交流”。《周恩來選集》下卷,第371頁。不僅工業要支援農業,而且交通運輸、財政貿易、科學技術、文化教育等等都要支援農業。同年12月24日,周恩來分析前幾年(“大躍進”期間)的錯誤之一是對把一切工作、國民經濟各部門的工作都要轉移到以農業為基礎的軌道上來這個方向問題沒有弄得很透。今後應該引以為戒,具體地、切實地把各部門的工作轉移到以農業為基礎的軌道上來,使支援農業能夠有效、持續和不斷發展。把一切工作轉移到以農業為基礎的軌道上來,使以農業為基礎的方針進一步具體化了。
周恩來以上認識,豐富和發展了他自己在經濟恢復、“一五”計劃時期中的農業是基礎的思想,不僅對1961—1965年的國民經濟調整工作發揮了極為重要的指導作用,而且對後來探索如何實現中國社會主義現代化的道路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
沒有糧食吃,還能鬧什麼革命
…
在“文革”動亂的艱難歲月中,周恩來為保持國民經濟能夠繼續執行、為保證全國人民能夠有飯吃,夙興夜寐,竭盡全力,忘我工作。他曾對餘秋裡、谷牧等同志說:“你們可得幫我把住經濟工作這個關啊!經濟基礎不亂,局面還能維持。經濟基礎一亂,局面就沒法收拾了。所以,經濟工作一定要緊緊抓住,生產絕不能停。生產停了,國家怎麼辦?不種田了,沒有糧食吃,人民怎麼能活下去?還能鬧什麼革命?”餘秋裡:《中流砥柱力挽狂瀾》,《我們的周總理》第43頁。這段語重心長的話道出了周恩來對“文化大革命”的憂慮,同時也表達了以下思想:在經濟與政治的關係上,經濟最終是起決定性作用的;在經濟工作的各個環節中生產是關鍵;在各項生產活動中處於最基礎的地位的是農業。
1966年上半年,在“文革”動亂到來之前,周恩來正在集中精力抓北方抗旱防澇工作。1月下旬至2月初,他主持召開了北方八省市區抗旱會議,並於2月1日下午作了總結髮言。2月下旬至3月初,他四次批改《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抗旱防澇,抗災保畜,爭取豐收,為改變我國北方農業的落後面貌而鬥爭的決定》。3月2日至7日,他連續幾天聽取北方八省市區抗旱情況彙報。在成立北方農業小組時,他擔任組長併兼任河北北京組組長。3月8日、22日,河北邢臺地區兩次地震,他於3月9日、4月1日兩次深入災區部署救災與恢復農業生產的工作。4月2日至5日,他跑了魏縣、大名、臨漳、磁縣、成安五個縣的許多社隊瞭解、研究與安排抗旱打井工作。6月上旬,他再一次主持召開北方八省市區抗旱會議。當時,他對農業這個基礎的重視及其為之操勞、奔波的精神,由此可見一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