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3部分(2 / 4)

小說:華夏立國傳 作者:老是不進球

廣開教育。這些高門世家倚仗的是就是文明知識,所以他們一邊治學繼世,一邊大行愚民。我們不求北府百姓人人有學識,但是至少不能讓文明和知識掌握在少數人手裡。”

“沒有知識就沒有思想,而沒有自己的思想,人跟鹹魚有什麼區別?我不希望華夏百姓還是像以前一樣,最後又變成了一群綿羊。幸好這十數年來,我們北府培養出了一大批新學士子,倒不必非得依靠這些高門世家不可。”說到這裡,曾華眯起了眼睛。張壽知道,自己這位軍主肯定又想到很遠去了。

在入主關隴之初,曾華就別有用心地招攬了一大批寒門庶族地士子,再利用各學派地學術分爭,刻意安排和引導,終於形成了“以民為本”的新學派,並將該學派打造成了北府學術主流,和聖教成了一明一暗兩個“洗腦”工具。

“最後我們要施行開科取士,破除高門世家把持官職的途徑-九品中正制。”曾華過了一會又繼續道。

張壽即是曾華地結義兄弟,又是北府重臣,自然知道曾華的這後續計劃。

“只是一旦施行開科取士,高門世家應該會立即看出其中玄機來。對他們來說這是釜底抽薪,恐怕會拼死反抗。”張壽擔心道。

“這是自然的。這十來年,我藉口天下不靖,在北府停了九品中正制,而且此後我也不會再恢復。這些他們也許會容忍,因為他們認為不管怎麼樣,我們都得從士子中挑選治國人才,而他們在士子中佔據地位和聲望優勢,所以不會擔心。但是我們一旦施行開科取士,不以出身和名望取才,他們肯定會覺得比亡國還要恐怕。”

說到這裡,曾華頓了頓繼續說道:“我們先採取一種比較委婉的方法。我們在完善各級學堂之後,逐級考核選拔,最後考入州學者差不多是各地的俊傑了,再分門別類學習三年,最後結學考試,以成績優劣分任各級吏員。”

張壽很快就明白了曾華的意思,以教育外加逐級考試的方式選拔人才。高門世家也許覺得這不盡人意,但是能勉強接受。因為以他們傳統思維看來,讀書是富貴人家或者書香世家的專利,寒門庶族出個讀書人實在是祖墳冒青煙,因為那些學費負擔足以讓他們嚇死。

不過如果清楚北府學制的人,立刻就明白曾華的險惡用心。

按照北府學制,教區或保甲設初學一座,北府童子,無論男女只要滿五歲都可以免費入學,以禮、樂、射、騎、書、數六藝為根本。各縣在大教區或節點城鎮設縣學若干座,童子在初學學滿五年可考入縣學,由於錄取率是十分之一到五分之一,所以考上縣學的學子繼續享受免費。

縣學學滿四年可考郡學,郡學四年可考州學。各州立學堂按治政列曹分計度、民政、律法等諸科。學子學習三年結學考核後按照成績優劣分至地方,任錄事、主薄,然後按照北府官吏考稽方式一級級往上升。而考郡學不成者可轉考各良工學堂或武備初學,考州學不成者可轉考各良造學堂或武備士官學堂。

各初學是教會或民眾捐贈設立,縣學以上才是北府官府出錢設立。而這些學堂除了有官府撥出的一大筆賦稅,還有教會、商社或者富人不定期的捐助。這些捐助有多有少,跟學堂名望有關係。例如赫赫有名的長安大學堂每年得到的捐助遠超過支出。各良工、良造學堂卻是跟各大工場有關係,大半費用由這些工場從獲利中支出。

如此算來,北府學制是在保證人人都能在初學接收基本教育的基礎上,再以縣學為中等教學,然後開始分科,或培養技術工人,或繼續進行高等教育,最後進行專業教育。

而北府每縣設學正,郡設督學,州設提舉學事教諭,督促各地鄉里童子入初學,考課學堂優劣,考稽認證教員,並掌教員教籍,協助組織考試,卻不得干涉各學堂正常運作和招收錄取。

曾華花了一番心血經營了近十年,基本在北府建了一整套完整而複雜的教育體系,尤其是雍、益、梁、秦四州最為完善。這一體系涵蓋了初、中、高各級教育,以及文、工、武各類,其中最特別的是專業教育一反過去的籠統學習,提出了分門專業,並進行細化,為北府的政治制度和工商技術發展提供了堅實的基礎。

張壽非常清楚北府教育體系的情況,聽完曾華的想法,再仔細一想,已經領悟到曾華對付高門世家的手段了。

最緊要的正事談完,這兩兄弟開始閒談,並在閒談中繼續交換對一些事情的想法。

正文 第一百九十八章 閒談(二)

更新時間:2009…1…7 0:14:57 本章字數:7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頁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kanshuwo.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