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他猶豫了片刻才放低聲音說道:“太后可知當初李三郎逃出長安之後的國事?朝廷善後之策以安撫息事為本,這不證實了現今廟堂上的一班人和武周時絕不相同,也就不會出現大批牽連清理的情勢,因此近年人心漸安,已有承平之象。雖社稷仍處多事之秋,然當國者能明察人心便不會輕易改變國策。太后稍安無慮也。”
趙太后聽罷將信將疑,不過張說的話總算有些眉目,比那些扯玄虛的人聽起來靠譜。
張說言罷告辭,趙太后回到蓬萊宮把他的話拿來勸李承寧,李承寧挺信他母后的話,這才兩餐多進了些米。一晚他最寵愛的妃子實在看不下去了,埋怨道:“陛下貴為天子,怎麼能成日唉聲嘆氣,就一點辦法也沒有?”李承寧一副委屈的模樣嘆息道:“強臣在側,世道艱難,朕自登基之日便是如此光景,無人聽旨,縱是天子又如之奈何?”妃子道:“天下定有重義之士,戲裡不是有一段漢室衰微董賊逼宮天子血書藏忠臣綬帶以詔天下勤王麼?陛下不能學前人,也不用怕這樣吧!”李承寧大驚之下顧不得儀態,竟伸手捂住了妃子的嘴。
第四章 心境
勸進的人越來越多,已經從京師蔓延到了地方。幾個宰相表態之後,這種情勢就一發不可收拾。
實際上政事堂中幾個人的權力影響是非常大的,從官員任免流程上就決定了一大批下屬官吏非得跟著他們走。一般情況下任命官員是透過宰相“舉薦”有資格做官的人,考核同樣如此,中樞大臣上摺子提出內容。肯定或否決的權力雖在皇家之手,但一般情況下宮裡都不會駁回宰相的提議,除非條呈真的很不合理。如此一來,上到京官下到地方官吏就會覺得自己的前程掌握在這些人手裡,至少影響很直接,人之趨利避害如水之向下,大家會怎麼做就顯而易見了。
文章太多晉王府親王國無法一一回應,遂公開傳出了一篇以薛崇訓署名的文章,文中及其誠懇地闡述他無心登位的理由,一些冠冕堂皇的話自然沒什麼嚼頭,不過其中有一段亮點引起了士人的關注。薛崇訓公開承認李唐天子沒有太大的過錯,仍應是天下之主云云。這讓那些李家宗室及其支持者感到很欣慰,就連悲觀者都意識到就算薛崇訓要篡位也不會對前朝勢力失仁,除非他言而無信後來不顧前期奠定的基調。
不過這事兒在親王國仍然存在分歧,文章是王昌齡起草的,蘇晉從一開始就非常反對,認為公然承認李唐無失就是一個天大的誤策,要想自家名正言順非得給李唐找出不義的說法來。
後來王昌齡正言駁斥:“顛倒黑白必造成上行下效之勢鬼魅叢生,天下綱紀一亂如何得了,蘇侍郎想成為後世唾罵的罪人嗎?”
蘇晉聽罷非常生氣,無奈王昌齡拿到檯面上說的話鏗鏘有力,蘇晉的那套想法卻沒法明說,只得忍下來在這次辯論中退到下風。
他心情不爽地回到家中,不料又被家裡的私事給鬱悶了一番。剛進家門就聽到奴婢稟報家裡來了客人,不是別人卻是他老婆娘家的表哥陳英,這個人卻是蘇晉很不喜歡的人。
原來當初蘇晉的老婆林氏出嫁之前,其表親陳家就有意繼續聯姻“親上加親”,此時沒有三代旁系血|親聯姻容易產生遺傳病的說法,這種事兒本是很正常的。不過後來在林家產下的書院中讀書的蘇晉中了進士,又得到了朝臣的賞識與幾個重臣詩文來往前程一片光明,本身又是個儀態不俗的少年,於是林家翁就果斷地將女兒許給了蘇晉。
有此一節顯然陳家的人對蘇晉沒什麼好感,特別是陳英眼睜睜看著美富白的表妹成了別人家的女人,對蘇晉的態度就可想而知了。只不過大家都是親戚,家族裡有個紅白事總要碰面的,而且當時蘇晉混得不錯,這些內心裡的矛盾並沒暴露出來。
時過境遷人生沉浮,人不能保證定肯一帆風順,武則天之後的政局多年動盪,廟堂的人換了好幾撥,被搞下去的不計其數,蘇晉也倒了黴差點丟了性命。等經過一劫之後他的腿也折了成了瘸子,人也老了一頭,精神也比往日意氣風發的少年截然不同。之後陳英與蘇晉之間的齷齪叢生,各種明裡暗裡的噁心人蘇晉記得有一次陳英當眾羞辱他寄人籬下混吃混喝之類的話。正因有那些事兒,蘇晉才到了混跡京城做個小書吏的地步,不然他這種人總有錢勢的親戚好友只要權力鬥爭的那一陣風聲一過日子絕不會過得那般拮据。
不過這些都成為往事了,現在的蘇晉又是另一種活法,人生說長不長說短也不短啊,他重新找回了尊嚴,只是有的關係一旦出現了裂痕便難以修補。正如陳英這個人,雖然蘇晉後來在聚會時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