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歷史上數得上的酷吏,這個人並非庸官,當曹縣縣令時勤政事、勵cao守、不貪汙受賄,頗得治下民眾愛戴。唯一的缺點就是用刑嚴酷,殺人一臉平靜,跟殺雞差不多,因此獲得了“屠戶”的外號。
毓賢深恨洋人,將國家所有的問題都歸結於洋人,因此才有對山東義和團的縱容。據說義和團這個名字還是毓賢取的。而義和團也順杆爬,在他們的旗幟上繡上了毓字,表明他們得到了官府的支援。
為什麼支援義和團?就因為義和團燒教堂,殺洋人。毓賢因洋人的抗議而被朝廷革職,而太后對毓賢的啟用說明了朝廷政策的轉變。趙舒翹從中嗅出了一絲危險的氣息。
趙舒翹梳理著亂麻般的政局,表面是對拳民的態度問題,核心卻是廢帝問題。目前,大清帝國的行政中樞,軍機處的六位軍機,剛毅和啟秀是公開支援義和團的,而自己,則是反對義和團的。世鐸和王文韶從來就不明確表態,而最關鍵的人物榮祿,趙舒翹認為他是清楚義和團是一群什麼玩意兒的,但這位老jian巨猾的傢伙深藏不露,根本不表示自己的意見。
戊戌之變後,趙舒翹就清楚光緒帝的龍椅已經坐不穩了,如果沒有“圍園”一案,慈禧或許可以再忍忍,畢竟維新也是為了富國強兵。但煽動袁世凱新軍圍園,就徹底突破了老佛爺的底線。換做自己,也忍不了。皇帝什麼都好,就是受了甲午之辱後富國強兵的心情太cao切了些。皇帝無後,新君只能從近支皇親中選,但老佛爺選中端郡王之子,實在有些讓人無語。
載漪被授予端郡王的封號,本來是一個笑話。
載漪,滿族,宣宗道光皇帝第五子惇親王的次子,是慈禧的侄子,與光緒是堂兄弟關係。承襲的是瑞懷親王綿忻之子奕志死後的爵位,即使當上了郡王,也應該按照綿忻的爵號封為“瑞郡王”,但是,檔案竟然寫錯了,將“瑞”,誤寫為“端”,皇帝也糊塗,硃筆一畫就準了。帝言既出,便是成法,瑞郡王就此變成了端郡王。搞得瑞懷親王一支竟然被“國除”了。
趙舒翹身在中樞,對宮闈秘事多有耳聞。載漪之子之所以被選為儲君,是因為載漪的福晉(夫人)與慈禧的關係甚為親密,到了可以在慈禧的轎子前晃來晃去,不時與太后竊竊私語的地步。而載漪,在趙舒翹眼裡就是個狗屁,儘管他是總理各國事務衙門大臣兼虎神營總兵,與胞兄惇郡王載濂、胞弟輔國公、禁衛軍右翼總兵載瀾一道掌管著京畿部隊的軍權。
如果載漪成了太上皇﹍﹍趙舒翹簡直不敢想下去了。
第二節光緒與慈禧
皇帝是帝國理論上的主宰,是帝國最高的統治者。 但在當下,皇帝形同囚徒,執掌帝國權柄的是太后葉赫那拉氏。
葉赫那拉是咸豐帝的貴妃,生育了咸豐唯一的成人兒子,即同治皇帝。可能慈禧過於強勢,導致同治與生母的關係一直不好,關係甚至不如嫡母慈安。同治是個短命的皇帝,十九歲就死了,無後。無奈只能選了近支皇親,咸豐的七弟醇親王的兒子為帝,即現在的光緒帝。四歲即被抱養宮中,算是承繼了咸豐的香火。
光緒之於慈禧,算是血緣很近的晚輩,他是慈禧丈夫的侄子,又是慈禧的嫡親外甥。光緒的生母,就是慈禧的胞妹。
關於光緒與慈禧的傳說很多,主流傳說就是光緒極為懼怕慈禧,這個名義上極為尊貴的孩子童年和少年時期過得很慘,嚴重缺少關愛。甚至將他的師傅翁同和視為親人,只有被翁同和抱在懷裡,小皇帝才能安然入眠。從同治皇帝到光緒皇帝,可以折射出慈禧的性格,那是個嚴重缺少母性親情的女人。
終於熬到了親政的年齡,在中外輿論的壓力下,慈禧不得不歸政光緒,但最高人事權一直握在手裡——三品以上大員的任免必須慈禧點頭。透過這個,慈禧仍然掌控著朝局。
戊戌變法是光緒與慈禧真實關係的一次大暴露,光緒的確希望透過一次較為徹底的頂層改革,真正擺脫慈禧的羈絆。所以,康有為官制改革的方案對他一談,立即打動了他。光緒實在是對慈禧的那些親信煩透了,他急切地想建立自己的班底。但權力的秘訣就在於人,長期的閒置,使得光緒幾乎沒有可用之人,當慈禧在百日維新前免掉了翁同和的職務,光緒更成為了光桿司令。實際上,所謂的帝黨,根本就是虛構的政治集團,以帝黨首領翁同和為例,這位老官僚根子上就是一書生,在中樞多年,沒有形成有實力的政治班底,自然不能給他的學生以實際上的支援。所以,光緒才不得不借重公車上書形成的輿論氛圍,依靠康粱幾個狂生去推動帝國的政治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