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寶昌旅長是山西人,和打下衡陽的閻樹林是一批加入蒙山軍的山西兵,“二一”整編即進入預備役部隊,在第五鎮組建,寧時俊接替去東北的魯山出任預備役司令後,段寶昌成為預備役的高階軍官,出任團長,山東軍大擴編升任旅長。就履歷看,段寶昌這批人升遷的速度超過了蒙山軍主力部隊,這就帶來了一個問題,就統軍打仗的本事,他不如留在第五鎮慢慢升上來的同伴。
段寶昌和閻樹林等人在蒙山軍中有山西幫的稱呼,這當然是私下傳的,因為龍謙祖籍山西,他們這些人雖然不是主流,但也成了氣候,當年在太原及娘子關附近招募的山西兵大多走上了領導崗位,但在作戰部隊的不多,更多的進入了後勤、輜重系列,或許有宋晉國的因素也說不準。段寶昌及閻樹林是這個小團體的領袖,因為他們的職務最高。
段寶昌在確認五十三團被突破後做出了錯誤的指揮,他立即下令一線的最後一個團——十八旅的主力團五十二團側向反擊五十三團突破口,一面調集旅部警衛營及工兵營等部隊,由其親自帶領正面反擊突破口。他還希望著恢復陣地,至少要將五十三團的殘部接應出來!丟失一個團的責任太大了,沉重到他承受不起的地步,使得這個責任心極強的旅長不顧已經明確的戰況,採取了毀滅部隊的打法。
五十二團正面還有一個北洋標——第十五標的牽制,在第四鎮將三個步標全部壓向五十三團並取得突破的同時,十五標也對五十二團發起了攻擊。這時候五十二團是無力抽兵反擊五十三團被開啟的口子的!但旅部的命令又必須執行,所以五十二團長命令一營附帶團部警衛連執行旅長的反擊令,團主力仍需要守衛一線陣地。這是一個愚蠢的決定!最合理的部署是在打退十五標的第一波進攻後立即撤往二線陣地,絕不是分兵反擊!結果給十八旅帶來更大的災難,五十二團的反擊毫無效果,部隊遭到重大損失,而自己的主陣地又被十五標突破。這還不是最糟糕的,段旅長親自組織的反擊被打垮,導致了其自韶傷,送下去來不及到衛生連就嚥了氣。現在,十八旅有組織的部隊只剩了一個五十四團!
葉延冰顧不上另外兩個方向了,將手裡一直捏著的總預備隊放了出來,這是以十七旅五十一團(兩營)為主,師部警衛營、工兵營等部隊組合起來的一個加強團,得知段寶昌陣亡,最後一道防線岌岌可危,葉延冰親自率領這個加強團全部出動,增援十八旅。還算及時,葉延冰的生力軍在五十四團崩潰之前抵達了陣地,近三千人的生力軍投入,將已經顯示疲態的北洋第七協(加強了十六標)的攻擊遏制住了,隨著炮兵加強到這個方向,總算沒有讓北洋突破最後一道陣地。
不甘心功敗垂成的馮國璋再次發動進攻,至14日日落前的進攻對北洋是一場災難了,第四鎮主要的傷亡就出現在這一次大進攻中,密集封鎖的炮火配合守軍的機關槍和迫擊炮成片地將進攻者打倒,五十四團陣地前鋪了一層灰色的屍體。天黑後,馮國璋結束了進攻,就地轉入了防禦。
已經耗幹了精力(自10日開戰葉延冰每日睡眠不足三小時)的葉延冰當吐電濟南軍部,“十八旅陣地遭到突襲。段寶昌陣亡,五十三團基本覆滅,五十二團及五十四團損失近半,我已投入總預備隊!請求總部立即增援!”
這道命令震驚了軍部。德州不容有失,這是不用考慮的,但預備隊在哪裡?動用第七師嗎?寧時俊與張玉林等人緊急研究後,決定將學兵團派上去。這個團之所以叫學兵團,是由武備學堂剛入學的學生為主組建的,全團約二千人(補充了預備役及新兵一千四百人),已經調入德州以南待命,作為在緊急情況下的預備隊。但這個團的使用權卻不在第六師,由軍部掌握。
鑑於十八旅慘敗,寧時俊下令即時將該團轉隸第六師。(未完待續)
第二十四節德州之戰六
德州至濟南的大道是山東重點修繕的官道,大部分路段都用水泥修建。
德州戰役打響,這條大路車水馬龍,繁忙異常。大道的一邊是從德州附近的村鎮撤出來的百姓,他們或者步行,或者坐著牛車騾車小推車,朝濟南方向撤離。走幾步回頭向德州回望,那邊騰起的煙霧瀰漫了天空,德州以北以西以東已是一片火海。這些逃難的人群中還夾雜著輜重團的車輛,上面都是送下來的重傷員,沿著德州至濟南的二百里官道,山東軍設立了三所野戰醫院以接收不同程度的傷員。
另一邊是從濟南調上去的民夫隊伍,拉著滿載的彈藥武器往前線運送,百姓們總會自覺地給輜重團的車輛讓開大道。
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