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的報紙是基本不刊登政治類文章的,報紙以商業、生活、戲曲小說類為主要內容。論及政治類新聞,最多就是介紹官場的人事變更和國際上的重要新聞,比如關外日本和俄國的交戰。但也以報道事實為主,很少表明媒體自身的態度。這一點,據說得到了太后老佛爺的讚賞,說楊士驤治魯有方,老成持重。
但進入1905年後,山東鉗制輿論的新聞處顯然放寬了審查尺度了。一時間,討論立憲的文章鋪天蓋地地湧出來。民辦的《魯報》不必說,幾乎每期都有這方面的文章。新聞處不準刊登排滿革命的論調,但對討論立憲確是准許了。春節後格於形勢,連一向保守低調官辦報紙《山東新聞》也開始刊登鼓吹立憲好處的文章了。
這一轉變令山東官場感到驚異。當然,沒有巡撫楊士驤的首肯,《山東新聞》不會做出態度上的轉變。而楊士驤態度的轉變,來自於他的恩主袁世凱態度的轉變。
南方,尤其是江浙一帶,是立憲派的大本營。張謇算得上立憲派的首腦之一。這位對政治一直抱有極大熱心的狀元公曾遊說已是疆臣之首的袁世凱,但遭到袁世凱的冷遇,借參加山東招商會的名來濟南遊說楊士驤也碰了壁。楊士驤在治魯的經濟政策上屈服於龍謙,但在政治上卻一直緊跟袁世凱,袁世凱不動,他也不動。這個態度給他帶來了好處,朝廷對於山東極為滿意,由於山東一直採取保守的政治態度,其經濟上的一些措施朝廷就不大理會了。
楊士驤其實是與龍謙商議過立憲問題的。在經濟上一向激進的龍謙卻明確表示不贊成。並且告訴楊士驤說,自己是上摺子給太后反對搞立憲的,不能出爾反爾。而且,眼下沒幾個人明白憲政是何物,你去問問,就是那些每日鼓譟立憲救國的人士,能講清楚立憲是怎麼回事的,十個裡面,怕是連一個也找不到!
龍謙在政治上一向保守的態度倒是令楊士驤感到寬心。至少,這位熱衷於辦實業教育,熱衷於操練強兵以御外侮的年輕提督跟革命黨沾不上邊。慈禧曾密諭楊士驤,問他關於龍謙的政治態度。楊士驤雖然一度想將龍謙趕走,但還是老實地回奏說,龍謙跟革命黨毫無瓜葛,而且,他不贊成做政治上的任何變化。
龍謙的態度不能決定楊士驤的政治選擇。他更要看袁世凱的態度。在1904年堅決的反對立憲的袁世凱為什麼又一下子變得贊成立憲呢?
袁世凱之前的態度倒是與取代其師梁啟超成為潮流主將的梁啟超有些相同。那就是憲政不適合中國。袁世凱曾對他的親信們說,他所考慮的,不是是否“應該”立憲,而是是否“能夠”立憲。“教育未普及,程度幼稚,若以**治之易於就範,立憲之後權在人民,恐畫虎不成,反而發生種種流弊。”
這點倒是與梁啟超相仿。一度時間,梁氏是贊成“革命排滿”的,後來又熱情地讚頌君主立憲是救國良方。但就在國內掀起立憲之議後,梁氏一反自己的主張,再次否定自己,堅決反對起立憲來了。
梁啟超的新主張是“開明**”。
梁啟超的態度轉變在於他去了美國,並且在美國待了七個月。他考察了美國的經濟,更研究了美國的政治。大量接觸了美國的華人團體,竟然得出了自己的結論:素質低下的中國人只可以接受**,不可以享受自由。梁啟超毫無隱晦地宣稱,中國實行民主政治的任何努力,猶如夏天穿皮衣,冬天披薄紗般的不合時宜。如果想享受民主和自由,必須先進行三五十年的民主教育,否則必會出現陷入混亂。
袁世凱之所以轉入擁護立憲陣營,楊士驤不解,很多人也不解。其實原因極其簡單,那就是袁世凱是一個政治家,而且是一個極善於投機的政治家。他的一生貫穿始終的就是投機。因為看到立憲派勢力越來越大,所以就斷然擁護立憲了。
其實,在袁世凱轉變立場之前,一批手握實權的滿清貴族經過激烈的“思想鬥爭”,紛紛贊同其立憲來。其根由還是越來越危及滿清政權的革命浪潮所致。載澤就認為立憲可以“消弭內亂”,去過國外的端方則描述了孫文在海外的影響力,“孫文演說,環聽輒以數千。革命黨報發行購閱,數以數萬。人心思變,至是而極。”只有在政治上“導以新希望”,才可以達到解散亂黨的目的!(未完待續)
第四節同盟會成立
滿清朝廷在做著立憲的迷夢,尤其是在曰俄戰爭勝負明朗化之後,立憲派徹底佔了上風。。為什麼?曰本立憲而勝,*而敗。曰俄戰爭的結果,給了立憲派最大的理論支援。
黑溝臺及沈旦堡的兩場大勝並未給俄軍遠東軍帶來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