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8部分(2 / 4)

小說:蒙山軍 作者:溜溜

在魯南兩州:沂州知府唐紹儀高升奉天巡撫,兗州知府吳永轉任沂州,山東鹽運使張蓮芬兼任兗州知府。

除卻涉及切身利益的少數人,山東省內的一般人,即便是關心時局的中下級官員和士紳,也不會注意到上述三條。其影響反而比不上第五鎮在全省範圍內的招兵。

縱觀天朝歷史,軍人在社會上的地位一向很低,除卻少數時期,比如晚唐及五代算是例外。大部分時候軍人都處於社會的底層。就官員而言,重文輕武已是慣例,就是在後人極為推崇的宋代。趙匡胤不殺士大夫成為美談,優容士大夫的宋朝,從來沒有對武人客氣過,該砍頭的絕不手軟。到了明代,重文抑武的情況更為嚴重了。一個二品武將見了六品文官甚至都要叩頭。清代制度多沿襲明代,一般情況下,軍人待遇極低,軍餉本來就少,還是打折發放,即便如此。拖餉欠餉成為了常態。好男不當兵的民諺流傳甚廣也就不難理解了。

在山東,直到袁世凱帶武衛右軍入駐,這種狀況才發生了變化。客觀上講,袁世凱治軍是有一套的。他花大力氣組建的小站新軍,一改數百年的陳規陋習,使這支軍隊面貌一新。其主要的辦法一是大幅度提高了軍餉。即使軍中地位最低的伙伕,每月亦有三兩銀子可拿。而且是足額按時發放,基本杜絕了吃空餉喝兵血的陋習。其二是在新軍中提倡官兵一致,杜絕打罵役使士兵。曾有德國教官打士兵耳光被袁世凱發現,抓住這件事不放,嚴懲了教官,維護了士兵的尊嚴。其三是加大了軍官團的培養。舉辦隨營軍校,大力提升中下級軍官的文化水平,培養對軍隊的忠誠度。當然,袁世凱的目的是培養對他自己的忠誠度,還上升不到國家民族的高度,更主要的原因是袁世凱將新軍作為自己前程的最大保障,不會去教育官兵對朝廷乃至國家民族的忠誠。

可憐的是滿清建政後,囿於其出身,也囿於其見識,一直迴避國家和民族這兩大問題。而這兩大問題的闡明。恰恰是一個現代國家的標誌。

回到剛才。因為有了那三條,袁世凱所部在山東的擴兵便順利了許多。必須承認,軍餉的提高和足額髮放是最關鍵的因素。

自蒙山軍橫空出世,情況又發生了變化。在1903年底,蒙山軍有袁世凱北洋軍之長。卻又具備了北洋軍沒有的特點。由於其高待遇,極強的紀律性和榮譽感,換來了駐地百姓的真心支援。所以,第五鎮的招兵就比較順利,特別是在蒙山軍常駐的地區,青年踴躍參軍的現象就更為明顯,報名人數和錄取人數大約在五比一。

龍謙多了百餘年的見識,建軍治軍方法上總體上高明於袁世凱。自蒙山整軍,龍謙的目的就是打造一支超越時代的強軍。這是他實現自己目標的根本。最初的做法是在採取更有效更科學的軍事訓練的同時,有意識地培養軍人的紀律性和榮譽感,從上層開始打造一個忠於自己,有道德有紀律有奉獻犧牲精神的軍官團。但限於條件及形勢,只能採取穩步推進的辦法,無論是官兵待遇還是思想教育,都儘量符合當時的實際情況。比如在軍餉問題上,在蒙山時期是沒有軍餉的,直到開啟鄭家莊建立農村根據地後才開始發放軍餉,其標準也是逐步提高的。一直到部隊被改編為威勝軍右翼,其軍餉待遇才基本與袁世凱新軍接軌了。但具體的操作上還是有很大的區別,比如袁部給中高階軍官的特支費,蒙山軍基本沒有。但最早的一批官兵卻擁有了“股份”,股本來自兩大塊,一塊是沒收鄭經的財產,另一塊是來自北京的搶劫。享受“股份”的官兵構成了蒙山軍的骨幹,龍謙的想法顯然是依靠這批人來發展壯大自己的實力。這個做法執行下來,搞得蒙山軍有點像股份公司了。後來加入蒙山軍的司徒均受過德國的正規軍事教育,對龍謙的這套做法曾提出了異議,認為存在很大的隱患。龍謙卻清楚,眼下還需要藉助滿清這棵大樹遮風擋雨,儘管這棵大樹根子已經腐爛了,但畢竟沒有倒,還有很大的利用價值。現在的情況下去講國家民族等觀念,肯定會引起朝廷的警惕,招來朝廷的猜疑甚至是強力的措施。所以,直到第五鎮組建,龍謙的部隊性質上和袁世凱的北洋軍並無實質上的區別,說穿了就是一支軍閥武裝,絕大多數官兵們效忠的是龍謙而不是朝廷,首領的威望更多來自於自身的素質——律己,識人,公道,廉潔,果敢以及有辦法。

對於大多數官兵來說最高首領有辦法才是最關鍵的。當部隊不斷擴大,人員,地盤,裝備都在不斷增強,軍官們不斷升遷。薪餉在增加,部隊的忠誠度就在,凝聚力也沒有問題。只有最核心的軍官團,才抱著一個更高的目標——為推翻滿清,建立龍家王朝而奮鬥。這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頁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kanshuwo.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