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候,一海之隔的日本卻是愁雲慘淡。鉅額的賠款壓的日本政府喘不過氣來,而很快中國政府公佈的戰俘名單更讓日本國內亂成了一團。多少還有點家底的日本家庭緊趕慢趕的籌錢送到中國設在日本的代辦處;而早就一貧如洗的人,則愁得實在不知道怎麼辦才好,親人在中國受著罪,自己卻一點辦法沒有。
還好,這時候一條訊息卻透過各種途徑流傳開來,中國本著人道主義精神,為了早日讓日本戰俘回家,同意以日本女人折抵成現金來換回俘虜。這訊息讓日本人象是在黑暗中看到了曙光,本來就地位低下的日本女性被抱著將信將疑態度的日本人送到了中國代辦處。沒有想到代辦處的中國人竟然預設了這個傳聞,收下了送來地日本女人。
當然,女人和女人也有區別,年輕貌美的,基本上兩個能折抵換回一個戰俘,年紀大的,沒什麼姿色的可就難說的。有的時候往往四五個都換不回一個。
一時,日本的奇特景象出現了,一個個日本女人主動走進了中國代辦處,代辦處門口排起了長龍,讓工作人員忙得不可開交。來往於日本地中國商船也更加頻繁起來。整船整船的日本女人被運上了船,有的直接運往中國國內。有的被轉賣到了各個國家。
日本的綁架案也明顯多了起來,主要是針對女性,上至五六十歲。
下到七八歲,只要是個母地就有可能遭到綁架,搞得日本大街小巷基本看不到女人在走動。一籌莫展的日本政府數次向中國代辦處提出了抗議,但代辦處地負責人往往是雙手一攤。無可奈何地說道:“我們也沒有辦法,這些都是他們自願的啊。”
日本這樣,他們的主子英國也好不到哪去,印度國內地民族起義來勢兇猛,明顯比第一次起義規模來得還要大。英國軍隊在各地受到襲擊,傷亡日益增加,英國政府一連幾次向印度增兵,總算勉強把劣勢一點點在扭轉過來。
引起英國軍隊注意的是,這些起義的印度人。都非常有組織,而且彈藥補給充足。幾次他們對英國陣地發起的衝鋒,重機槍地子彈象是打不完,士兵的衝鋒也完全不是英國教官所教的佇列衝鋒。有幾次英軍陣地險些被沖垮,多虧了大炮的支援才把這些頭上裹著白布的印度叛兵給打下去。
警覺起來的英國人第一反應就是懷疑中國人參與到了其中,在整個亞洲,能給印度支援的也只有中國,但是從中國政府對待印度問題的強硬立場來看,又不太象。遠在南京的英國公使霍必瀾,在接到了國內指示後,本著試探地態度要求中國加緊對西藏邊界的防範工作,避免被打散的印度叛軍流竄到中國境內。誰想到不知道中國是反應過敏,還是對英國的意見高度重視,不僅對中印邊境嚴加防守,有幾次甚至還以絞殺印度叛軍為名深入印度境內上百公里。這讓英國政府急忙叫停的同時,也初步打消了對李國勇的懷疑。
不是中國人又會是誰呢,德國人?俄國人?英國情報部隊對此一無所獲。而被抓獲的印度俘虜也說不出個所以然來,只知道是他們的最高長官讓他們這麼做的。
中國,東北。
從鞍山通往朝鮮境內的鐵路正在加緊建設中,一隊隊穿著破爛軍裝的日本俘虜,在國防軍明晃晃的刺刀下忙礫著,幾個穿著黑色制服,手拿馬鞭的黨衛軍軍官來回巡視。自從當了俘虜後,這些日軍俘虜就被勒令在贖金沒有到來之前從事著修路,挖礦之類的重體力勞動,給帝國帶來的好處是不用付出任何的工資,以最低廉的代價創造出最多的財富。
當然副作用也是有的,東北當地的老百姓對政府的這一做法很是不滿,認為日本俘虜剝奪了他們大量的工作機會,好在隨後一座座開工的工廠解決了這一矛盾。
俘虜們一天大約要工作13個小時以上,環境極其惡劣,有的俘虜甚至在嚴寒的東北還穿著夏季的軍裝。吃的也很差,每天兩餐,總是一個黑糊糊的窩窩頭加一小碗發出異味的菜湯,惡劣的環境加飲食的不足,天天都有戰俘倒下,而得不到救助的他們往往很快就會死去。曾經也有日本軍官鄭重提出過抗議,但他們很快就會被黨衛軍帶走,之後就再也沒有過任何訊息。
戰俘營也發生過暴動,但中國軍人架起來的重機槍卻毫不留情,甚至連一句話都不說,直接將暴動的俘虜打到再也沒有一個活人為止。
俘虜的死亡傳到元首耳朵裡之後,李國勇大發雷霆,一連幾封電報發了過去,再三說明這些俘虜隨便怎麼用都行,用到全身癱瘓他都不管,但就是別死人,他們將來都會變成白花花的銀子。得到元首的指示,戰俘們的待遇稍稍好了一些,起碼生病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