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說出現了“大將軍被殺”這麼大的熱鬧,向來喜歡出風頭的袁術立刻騎上自己的戰馬,一路跟隨著進了宮城。
袁術當然不是沒有腦子的人。他這麼急急忙忙的跑過來,除了天生愛湊熱鬧之外,也因為大將軍被殺之事實在太重要了。如果能搶在第一時間,將這件事情的始末原委弄清楚,也能方便袁氏家族對此事的決策。
再說了,連袁紹這個“婢生子”都捲入了這件大事,他袁術若是不去,豈不是將來說到這件事情的時候,要被袁紹給壓過一頭?
至於風險問題,有吳匡、張璋這幾百、數千的精甲在,還有袁紹這個司隸校尉屬下的一千多徒隸,沒有兵權的閹棍們,拿什麼來反擊他們?
順便說一句,袁術在加入吳匡、張璋的隊伍之時,已經讓自己的貼身侍從,騎上快馬,直奔太傅府,向叔父袁隗報信去了。
在袁術的提醒下,張璋從袁紹的手中,小心翼翼的接過了大將軍何進的首級,撕下身上的絲綢小衣,將這個珍貴的首級細細的包好,這才帶著幾十名親信,一路悲慼著向大將軍府奔去。至於何進的屍身。當然也被十多個大將軍府的私兵一路託著,運回到該去的地方。
袁術跟著吳匡,兵刃在手,向著宮中殺氣騰騰的闖去。臨走時,袁術還不忘多看了袁紹一眼,低聲說了一句:
“快去見見叔父!”
在袁術的心裡。已經將袁紹這幾天突然求自己幫忙的事情,與大將軍被殺之事聯絡上了關係。雖然不知道內幕如何,袁術一樣能夠肯定,那個“婢生子”一定在其中發揮了極為重要的作用。
他固然對袁紹頗有怨念,卻也明白袁紹是袁氏最重視的嫡子之一。這個“婢生子”若是惹下什麼潑天大禍,整個袁氏家族,是一定會被他給牽連到的。如果有某一件袁紹惹出來的禍事,是連袁紹自己都無法解決的,普天之下。那就只有叔父袁隗,才能幫助袁紹化解危險。
聽到袁術的提醒,袁紹很開心的對著袁術笑了笑,卻被袁術立刻還以一個後腦勺。不過,袁紹對此並不在意。雖然每次見面,袁術都要對著袁紹冷嘲熱諷幾句才肯幹休。可是這次遇到如此重要的大事,袁術的立場還是相當堅定的與袁紹站到一邊。
這還真是應了一句老話:
——兄弟鬩於牆,外禦其侮!
匆匆走出宮門。袁紹前進的方向,正是剛才袁術所說的太傅府。其實。就算沒有袁術的那句話,袁紹也必然會去尋找袁隗。因為叔父袁隗便是在何顒的判斷中,可以幫助袁紹一夥,釘死殺害大將軍兇手為閹豎的唯一之人。
太傅袁隗,這個人在後世的三國迷裡,也是屬於那種路人甲的角色。人們對他最深的印象。大約就是《三國演義》裡,由於袁紹、袁術起兵討伐董卓,結果被董卓滿門抄斬洩憤的那位。
但是,實際情形卻是,這位向來不顯山不露水的朝廷大佬。在整個大漢官僚體系中的影響力,甚至還在大將軍何進之上!
袁紹身為黨人公推的魁首,宦官們對他多有猜忌。據說中常侍趙忠曾經半公開的對一群小黃門中黃門說過:“袁本初坐作聲價,不應呼召而養死士,不知此兒欲何所為乎?”權傾朝野的宦官居然這樣看待袁紹,袁紹卻依然稱得上是官運亨通。
為什麼?
——他的叔父是袁隗。
袁術是個典型的紈絝子弟,歷任官職都沒有什麼拿得出手的政績。反倒是他呼朋喚友、眠花宿柳,以至於好勇鬥狠的名聲在雒陽城內廣為流傳。這樣一個乏善可呈的人,卻能夠在十多年裡一直步步高昇,直做到“虎賁中郎將”這種只略微低於九卿的大官。
為什麼?
——他的叔父是袁隗。
還有袁基,這位的能力毫不出眾,性子也軟弱。朝中重臣評價到他時,只能用“身長俊朗,溫文爾雅”來形容,相當於後世“你是個老實人”的說法。但是,這位堪稱庸庸碌碌的角色,一按部就班的一路升遷,現在已經升到了九卿之一的“太僕”。
為什麼?
——他的父親是袁隗。
數月前,大將軍何進誅殺蹇碩一役中,以大將軍未經允許,就披甲帶劍上朝為理由,出面阻止何進一行人的尚書盧植,為什麼最後放棄了阻攔?
——因為袁隗的一句話。
一月前,前將軍董卓為什麼會突然打著大將軍的旗號,大張旗鼓的向雒陽進軍?
——因為袁紹假冒了袁隗的書信,要求董卓這麼做。
事到如今,大將軍身死,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