場在透過考試時所佔據的分量,可謂各不相同。按照張狂的規定,沒有透過“禮樂”者,不得參加下一場“射御”考試。同樣的,“射御”考試時身體素質表現太差的,不得參加“書數”考試。
至於“書數”考試。可以算是整個“吏試”的重點。以張狂的構思安排,“禮樂”和“書數”兩項,只是刪除少數實在是不通人情和身體孱弱的傢伙。而“書數”考試,才是決定最終錄取名單的關鍵。
當然,以上的是“文”科的安排。如果是“武”科,則將“書數”和“射御”的順序顛倒一下,以“射御”的成績為重。只不過張狂如今手下並不缺乏武將,因此在這次科舉中,沒有開設“武”科。
士人在透過“吏試”之後,便得到了成為掾吏的資格。可以被稱為“吏士”。至於他們最後能夠得到什麼樣的職位,就是按照“吏士”自身的才能和興趣,進行第二步的對口選擇。
這一步選擇,可謂意義重大,張狂當然要重點關注。他專門成立了一個被州刺史直轄的“吏曹”來負責這件事情。“吏曹”的任務,便是組織相應的分科專業技能考試。從而確定新近的“吏士”們到底適合什麼職位。
而若是在第二步的分科專業技能考試中表現不佳,就只能擔任沒有特別技能要求的普通基層職位,比如里長什麼的。這可能會影響吏員以後的前途,不過到底還是有些上升空間的。
被錄取的“吏士”,按照張狂的規定,必須在被選中的崗位上幹上三年,並至少取得兩年評價為“中上”,才有資格參與下一級的“科舉”考試。
當然,如今的科舉是一切草創,以後需要修改的地方肯定很多。而且。就以目前一百多名應考者的規模,下一級的科舉似乎尚無必要。張狂也只是先將大致的構想提出來,等到時候條件成熟了,再來安排這些具體事務。
安定元年193年八月二十七日,在張狂的親自主持下。華夏有史以來第一屆科舉考試,正式在鉅鹿城內的“冀州刺史府”中,如期的舉行了。
刺史府雖然不算太大,可是容納一百多名考生,卻是毫無問題。張狂身居高位,固然擔任主考的位置,卻不用親自對應考者進行考察。他只要舒舒服服的端坐在椅子上,笑眯眯的看著考試的進行就可以了。
“科舉”的第一步“禮樂”考試分兩場,面試和筆試。其中,面試很簡單,就是現場模擬不同的場合,讓考生一個個根據場合的要求,還有個人身份的變化,完成適宜的行禮。而第二場筆試,則從儒家經典中,挑選一些有關禮儀的題目,來考核考生的禮法知識。順便的,考生中字跡太差,也被視作“無禮”的表現,會被考官在這一關現場淘汰。
考完“禮樂”之後,應考者可以休息一天,然後來看成績。沒有被淘汰的考生,將在十月初一進行第二場“射御”試。
“射御”又可以細分為“疾走”、“臂力”、“射箭”、“騎馬”、“武技”,以及最高階的可選專案“騎射”。考生按照要求,需要在“射箭”、“騎馬”、“武技”和“騎射”當中,挑選出一項來展示。至於“疾走”、“臂力”兩項,那是必考的。三項總數相加,只要得分不是很差,便可以透過。
“射御”的成績,是當場就可以得知的。除了少數身體太差或者身有疾病的考生,這一關也並未黜落幾個人。完成這一場以後,休息兩天,在九月初四,應考者就可以參加最後一場,也是最重要的一場考試:“書數”。
根據張狂的安排,“書數”的測試將持續一天,從早上的辰時一直到傍晚的申時。考生要在這一天中,完成總共一百分的識記題、辨析題、計算題,還有一篇論述題。
由於考試時間過長,中間由官府統一提供一餐可以算是豐盛的午餐,作為小小的福利。
因為第一次科舉參加考試的人不多,改試卷的工作量並不算大。既然是第一次科舉,張狂也饒有興趣的參加了改卷,體驗了一把“老師”的威風。由於這個舉動,這一批被錄取的“吏士”,成為無數後輩們羨慕的物件,羨慕他們居然有幸成為“天子門生”
考試成績出來了。高居榜首的考生,居然也是一個張狂的“熟人”。這位“熟人”,叫做杜楓。
杜楓字子霜,是常山人,數年前還是太原郡治下大縣平陶縣的縣令。當時張狂對太原發動進攻,由杜楓堅守的平陶縣,還真是給張狂的攻勢造成了不少麻煩。
後來張狂攻破平陶之後,杜楓兵敗被俘。由於在守城戰中表現得可圈可點,張狂起初還想要招降這個平陶縣的前任縣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