認識些字,多讀些書。這種手段,可以讓張狂在必要的時候,能夠將士卒們直接退伍。安置在吏員的位置上,以強化己方對地方的統治。
只是,這種短時間的基礎教育手段,只能夠為張狂提供一批素質不高的基層吏員,卻很難得到勝任州郡長吏的高階人才。這讓張狂對地方的控制力,大大的打了一個折扣。
如此一來,張狂不得不大量啟用那些,在已經征服的地盤上殘留下來的名門大族士人。對這些士人,張狂心中是抱有相當警惕的,只敢將他們放在並非要害的民事官的位置上。一些關鍵的位置。還是必須使用在張狂心中靠得住的人才。
既然自行培養的人才目前還不上檔次,張狂當然會嘗試引進外地人才。以天下之大,人才之多,張狂並不相信自己會找不到適合的人才來用。
但是,鑑於張狂的身份,那些天下知名之士。是肯定不會來投奔的。所以,張狂的目標也不太高,就是想要在廣大的寒門士子當中,挑選出一些可供造就的人才來。
因此,在佔據了相對富庶而且文教發達的常山、魏郡、鉅鹿等地之後,張狂一邊在軍營中養傷,順便與袁紹大軍對峙,一邊就在策劃組織進行本方勢力第一次的“科舉”。
所謂科舉,全稱為“分科舉士”。雖然張狂第一次開始的科舉,僅僅只有一個錄取名目。不過張狂叫科舉叫得習慣了,自然就懶得改了。
張狂精心制定下的科舉,吸收了漢末官吏考試的一些內容。但其主要的用途,還是為了打破大漢多年以來官吏的選拔,幾乎被高門大族壟斷的局面。
反正張狂的身份擺在那裡。天生就與高門大族們格格不入,很難指望高門大族們會樂意支援自己。這樣他倒不如公開撕破臉來,取消高門大族的入仕特權,以期待一些有眼光,有膽識的寒門士人前來投奔。
在張狂積極的籌備第一次科舉的同時,被兩路幷州大軍包圍夾擊的趙國袁紹殘部,從二月堅持到七月,終於堅持不下去了。為數約千人的袁軍,透過小路撤出趙國最後一座孤城——中丘,在主將審配的帶領下,逃回袁紹在斥丘設立的大營。
如此一來,整個趙國也成功的落入張狂的手中,算是拔出了一顆討厭的釘子。對此,除了略微遺憾審配居然逃脫,張狂總體上還是感到滿意的。
沒有審配安在背後的那顆釘子,張狂的主力沒有了後顧之憂,糧道也保持安全,已經具備了南下與袁紹決戰的充分條件。而袁紹透過這些日子裡的努力,也從長子袁譚和小弟曹操那裡,收刮到不少糧草,足以支援他對張狂發動一場為時兩個月的大戰。
不過,也正因為雙方此刻都做好了大戰的準備,卻都感到敵人與自己勢均力敵,反而都沒有輕易的發動戰事。作為實力相當的兩方大勢力,當然是守禦的一方能夠在戰鬥中佔據相應的優勢。既然主動進攻的勝算並不大,雙方當然都不敢輕動了。
張狂以冀州刺史的名號,在鉅鹿城裡嘗試性舉辦的第一次“科舉”取士,就是在這種緊張的兩軍對峙狀態下進行的。
反正前線有于禁、關羽等人盯著,張狂作為一方霸主,並無必要天天守候在第一線。而選拔合格人才,也是每個勢力最重要的事務之一。科舉是張狂一手提出的,到底如何進行,當然要張狂在一邊盯著,以免弄得不合他的心意。
由於天下的戰亂,由於張狂在士人當中聲望不高,也由於時間上的倉促,此次科舉的參加人員極少。從五月公佈科舉開始,到了開考之前,總共也不過一百多人報名。
但是,在看到這份參加人員名單的時候,光是其中的一個姓名,就讓張狂感到這次“科舉”取士沒有白開。
那個姓名,叫做郭嘉。後面附上的字,就是奉孝二字。
郭嘉是誰,別人也許不知道,張狂當然不可能不知道。猶記得當年年少,張狂玩《三國志7》的時候,對郭嘉的興趣比對諸葛亮的興趣還高。
在暗榮開發的《三國志7》裡,郭嘉智力98,諸葛亮智力100。可是郭嘉的智力是實打實的,諸葛亮的智力卻是要算上一本智力加8的《兵書二十四篇》。所以,去除外部加成,諸葛亮的智力只有92點,比郭嘉可是差遠了。
當然,以上是張狂對遊戲的回憶。在當前的漢末亂世裡,郭嘉可沒有多少名氣。
不過,張狂特地找董昭打聽過袁紹麾下,一些在他印象中還記得的牛人。據董昭說,這個郭嘉是郭圖的遠房族人,曾經在袁紹手下當過小吏。但是因為郭嘉好色貪杯,品行不佳,還曾經私下裡貪墨公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