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部分(3 / 4)

格,在家中有過“忤逆不孝”的抗爭,在學塾有過“不服管教”的行為。由於以強抗頑,據理辯駁,他總得到勝利。看來,從勞動到說理,他都是從不服輸且好勝到底的。生活中的最大勝利,是拒絕了父親為他選擇的媳婦;人生道路上的最大勝利,是拒絕了父親為他選擇的職業——到縣城一家米店當學徒。

經過親友的幫助(他們看重這個可造之才)

,他終於離家到湘鄉東山高等小學讀書。這可說是毛澤東一生的第一個轉折:1910年秋,17歲時,離開了束縛身心的家庭和閉塞的山村,來到當年的一個新式學堂。在這個學堂雖然只讀了半年,但初次開啟了眼界,接觸到康有為、梁啟超的維新變法思想,由此覺得“天下興亡,匹夫有責”。

他尤其喜讀《新民叢報》,深受梁《新民說》的影響:“欲維新我國,當先維新我民”。這種必先“變化民質”的思想,同五四時期的“改造國民性”是一脈相通的。

他還師法急切銳利、常帶感情的梁氏新文體,寫得一手好文章,獲得老師“氣宇非凡”的讚賞。但這個學堂仍不能滿足求知渴望,他急於想到省會長沙這個新天地去。

1911年辛亥革命前夕,不滿18歲的毛澤東來到長沙,由此決定了他一生的方向和道路。

同不能忘記廣東一樣,中國近代史不能忘記湖南這個地方。康有為、梁啟超和孫中山都出在廣東,林則徐、洪秀全也同廣東有關。譚嗣同、唐才常、黃興和陳天華都出在湖南,從王船山到譚嗣同,“趨時而更新”

,“因時而變法”

,經世致用,棄舊創新,形成所謂“湘學”實學學風,影響至大。湖南還出了個曾國藩,“保衛名教,收拾洪楊”

,傳教與事功集

10

4毛澤東早年的道路

於一身,所謂“中興名臣,一代儒宗。”他也師承王船山,並刊刻傳播《船山遺書》。不論其人如何滿手鮮血,如何“忠誠的虛偽”

,列在他名下的“湘學”

,標榜“禹墨為本,周孔為用”

,“貴誠蔑浮”

,崇尚艱辛勤儉,影響也極大。兩種政治方向截然相反的“湘學”傳統,錯綜複雜結為一體。當年不僅一般青年學子,即志士仁人也方向不辨、主次不分。從梁啟超、楊昌濟到陳獨秀、毛澤東都佩服過曾國藩。這種歷史現象也說明,對歷史人物的評價甚為複雜;反面中有正面,正面中有反面;非中有是,是中有非,其主次、輕重就看如何歷史地辯證地對待。

上個世紀70年代以來,湖南就是這樣一個新舊鬥爭特別劇烈而複雜的地方。譚嗣同、梁啟超等辦時務學堂和南學會時,湖南為全國最富朝氣的一個省。唐才常自立軍失敗,時務學堂學生被殺害的達200多人。清末留日學生和同盟會會員也數湖南人最多。黃興被稱為革命的實行家,他領導了黃花崗起義,這是辛亥革命的前奏。武昌起義是以湖南革命黨人(焦達峰、陳作新)

為依託的。

“楚雖三戶,亡秦必楚”

,這種當年被世人稱道的“湖南人精神”

,有其深遠影響。

正是在黃花崗起義時節,毛澤東到了長沙。這個有志於學的鄉下青年,立即投入學生的火熱鬥爭之中,在學校發表政見,剪辮明志。武昌起義時,他就馬上投筆從戎,正式參軍當兵,過了半年軍營生活。這件事說明,革命形勢到來時,革命與求學兩事相較,前者對他是第一位的。他雖然還看不清辛亥革命實際失敗了的原因(到辦《湘江評論》時就清楚了)

,卻覺得自己在軍營中已無事可做,於是轉而繼續求學。

11

毛澤東早年的道路5

他是一個我行我素不受束縛的人,雖然寫得一手好文章(這是舊社會頭等進身之階)

,很被學校當局欣賞,他還是從那呆板的課堂生活中退出來,跑到圖書館狼吞虎嚥了半年,讀自己愛讀之書。讀書是他一生最大嗜好。這時,嚴復譯名著特別是《天演論》,以及其他西方書籍包括世界地圖,使他進一步開啟了眼界,不僅思考中國的問題,也思考世界的問題。

從這些書籍中他受到近代啟蒙教育,接受了進化論思想,認為必須以鬥爭、進化、自強、自立的觀點和態度,來觀察和對待萬事萬物,包括個人;認為中國要救亡圖存,只有“早日變計”

,“力今以勝古”。他自己回憶,“這是我學習歷史上最有價值的半年”。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頁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kanshuwo.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