降到15;1960年美國國民生產總值B超過中國4600億美元,而1985年超出36800億美元。這是僅從經濟實力來說,還不講科學與技術的實力。
論後兩方面,我們同日本、西方的差距就更大了,而且越來越大。這是過去20年“左”的思想和實踐造成的極其痛心的嚴重後果。根據統計,“大躍進”期間,損失約1200億元;“文革”十年,損失約500億元。從新中國成立到十一屆三中全會近30年中,我國全部基建總投資為6500億元,固定資產投資約40—500億元。
由此可見,這兩次大折騰所損失的6200億元,幾乎相當於我國前30年全部的基建投資。
至於無形的損失,計算不出來的損失,確實更難以說清楚,例如關於人才培養的損失,人口的激增等,即是如此。
馬克思主義創始人曾預言,由於資本主義容納不了它所
336
03毛澤東晚年“左”的錯誤思想初探
創造的生產力,因此它必將為社會主義所取代。社會主義在消滅剝削基礎上,同資本主義相比,必然創造更高的生產率,使生產力得到更快的發展。
社會主義國家幾十年實踐結果,卻表明並非完全如此。現實曾迫使一些社會主義國家走上改革的道路。毛澤東是怎樣看待國際共產主義運動出現的這種改革趨勢的呢?他認為社會主義社會生產力發展的前提,就是正確認識和解決社會主義社會內在的固有矛盾。他根據自己的經驗和對國內外情況的估量,分析社會主義社會的各種矛盾和尋求解決矛盾的辦法,探索適合中國國情的建設社會主義的道路。在《論十大關係》、《關於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的問題》等著作中,他提出了許多光輝的思想,對當代馬克思主義的發展作出了卓越的貢獻。他並沒有忽視科學技術在生產力發展中的作用,他想超英趕美。
1958年1月,他曾經提出:“要在繼續完成政治戰線和思想戰線上的社會主義革命的同時,把黨的工作重點放到技術革命上去”
①;1963年在《人的正確思想是從哪裡來的?
》一文中,還提出科學實驗是人類三大社會實踐活動之一。
②可是將階級矛盾、兩條道路鬥爭作為社會主要矛盾和高於一切的任務時,這種重點轉移是不可能實現的。
這確實是歷史的不幸,由於種種主客觀原因,毛沒有能在正確的思想發展軌道上堅持下去。如前所述,欲速則不達,事與願違。我們在探討這個問題時,單純追究個人的責任是不公正的、不科學的。應該看到,任何思想學說
①毛澤東:《工作方法六十條》(1958年1月31日)。
②見《毛澤東著作選讀》(下冊)
,第839頁。
337
毛澤東晚年“左”的錯誤思想初探13
的產生,都不能脫離時代的影響,都烙有社會、歷史和文化的印記。毛澤東晚年錯誤思想,窮本探源,也同樣如此。馬克思主義產生於先進的西方資本主義社會,卻在落後的東方俄國和尤其落後的中國,先後取得革命的勝利。這就使得社會主義建設存在一個客觀物質基礎即經濟與文化先天不足的問題,這恐怕是蘇聯也是我們黨歷史上長期犯“左”的錯誤的一個基本的客觀原因。
窮則思變,越窮就越想快點富強,於是“窮”與“左”結下不解之緣;於是客觀上越沒有根據的東西,主觀上對之反越堅定不移。
以下從幾個方面試作探討。
(一)當代國際共產主義運動的衝擊首先應當談到國際形勢即時代的影響。在中國革命勝利前夕,1947年在《目前形勢和我們的任務》一文中,毛澤東對世界形勢曾作過如此樂觀的估計:“現在是全世界資本主義和帝國主義走向滅亡,全世界社會主義和人民民主主義走向勝利的歷史時代。”從這樣一個對世界形勢的基本看法出發,從而制定國內政策,這也是毛當年急於向社會主義過渡的外部原因。這個論斷顯然是受到斯大林的影響。早在列寧去世之後,斯大林即判定人類已進入了“帝國主義和無產階級革命的時代”
,而重點放在後者。
二次大戰後出現了東歐幾個社會主義國家,形成“社會主義陣營”
,當然更加誇大世界無產階級的力量,認為世界資本主義總危機已進一步加深。
可是,時代的發展卻出現了曲折變化,不僅資本主義世界並未“日薄西山,氣息奄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