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部分(1 / 4)

小說:赤腳醫生萬泉和 作者:一米八

象或氛圍,但長篇不行,它必須有硬度,必須結實,必須再現我們的生活,必須有知識。黑格爾對長篇小說就有這些要求,這些要求很具體,概括地說,某一個時代人們是如何生活的,我們要能在長篇小說中知道。我們現在對這一點特別地不以為然,於是,知識可以放棄,生活經驗可以漠視,人生閱歷也不再重要,長篇小說變得越來越輕,越來越虛,越來越幻,實實在在的東西越來越少。

範:字數越來越少,過去說一箇中篇能拉出一個長篇來,現在大概一個短篇也能拉出一個長篇來。書倒沒有越來越薄,因為紙張越來越好,書就越來越厚還越來越輕,十萬字的長篇,拿在手裡也蠻好看,送人也送得出手了。有時候跟出版社聯絡出書,人家第一句話就問,多少字,他不是希望你字數多,而是怕你字數多。我曾經在筆記本上記下對自己這部小說的要求:要有許多幹貨,要有好玩的生活細節,要擠掉水分。當然,這只是自我的要求,有沒有做到要聽專家和讀者說。

汪:為什麼現在長篇寫作看上去那麼容易?為什麼長篇寫作的年齡越來越小?與這種觀念上的轉變或誤區的存在都有很大的關係,不需要學習,也不需要積累,天馬行空,拿起來就寫。這樣寫出來的東西是靠不住的。不扯遠了,回到你的作品上去。《赤腳醫生萬泉和》的知性就鑲嵌在人物和故事的敘述中。比如稍稍做一些剝離與連綴,一條脈絡是很清晰的。在沒有赤腳醫生之前,農民有病找誰?找鄉村醫生,在作品中就是萬人壽,這種醫生並不存在於現代醫學與醫療體系當中,他們透過家學傳承或師徒授受的方式一代代延續下來。他們以本土哲學為基礎,依賴本土出產的自然資源為藥源進行診療。這一傳統以前少有人質疑,但自從西醫進來以後就不同了,雙方的矛盾自兩者相遇後就沒有斷過,去年學術界還就中醫的存廢展開了激烈的爭論,最近著名的學術打假人方舟子又對張仲景的醫學理論提出了質疑。這種不同文化與科學間的較量在作品中有很形象的體現,那就是萬人壽與塗醫生,塗醫生是現代醫學教育培養出來的新型醫生,學的是西醫,擅長傷科。他最看不起以祖傳中醫起家的鄉間中醫,用現在流行的話說就那是偽科學。

範:塗醫生和萬人壽都是好醫生,他們都在最基層為農民排憂解難,過著和農民差不多的艱苦的日子,心裡甚至比農民要苦得多。但是他們又互相瞧不上,正如你所說,這不是他們個人的問題,這是歷史的問題,是時代的問題。

汪:新中國成立以前,中國的鄉村醫療就是靠這些鄉村醫生或者說是郎中來維繫的,當然不可能有很高的醫療質量。

範:那是另一部好看的小說,可惜我寫不出來。

汪:我想到了醫學下鄉,與文化下鄉、科學下鄉等一樣,是近現代中國鄉村建設者的主要工作之一。新中國成立以後,農村的醫療也是當政者感到頭疼的問題,農村合作醫療開始於什麼時候?赤腳醫生最早在什麼時候,是哪裡的經驗推廣的?這一制度曾經受到懷疑,但問題恐怕還得歷史地看,對於一個文明程度不高,物質生活水平很低,生命與健康期望同樣不高的時代來說,這不失為一種補償性的制度,從作品中可以看出,農民的小毛小病到合作醫療站,毛病大了就往公社或縣城跑,雖然起不了多大作用,但不管那個人做大隊或村子的領導,有無赤腳醫生卻相當重要。

範:在社會各個階層裡,農民對自己的身體是最不重視的,這裡有一個文明程度問題,更有經濟基礎的問題,還有農村生活習慣原因,是多種因素造成的。在我少年到青年的那個時期,我親歷過許多農民對自己身體的忽視的事件,小說中有好幾件事,都是從真實事件改造而來的。包括我自己也像農民一樣,忽視過自己的身體。有一次我扭了腰,很嚴重,還冒雨繼續開溝,結果病情加重。為什麼呢,如果是一個農民,毫無疑問,他是為了掙工分,作為一個知青,我也要掙工分,還有一層要想表現好的意思,傻不傻,表現給隊長看,有什麼用,隊長又不能讓我上調。那時候青壯年在田裡勞動,老人將飯煮好了端到田頭,碗就擱在田埂上,有蟲子爬過也不要緊,蟲子也不髒。渴了就喝溝渠裡的水,那時候少有農藥,現在是不行了,泥鰍都毒死了。農民因為種種條件的限制,確實無法對自己的身體負責,有了病急急忙忙往赤腳醫生那裡跑一趟,開幾顆五香豆(藥)吃一下,奢侈一點的掛一瓶鹽水,就是最大的負責了,還得趕回隊裡勞動,要不然年底的工分就比別人少。如果連這一點條件都給剝奪了,那就不知道該怎麼辦了。

汪:醫學下鄉不容易,塗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章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kanshuwo.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