錄了炸燬和俘虜這列裝甲列車的訊息。但是,由於作戰中榮臻曾令“古冶鐵甲車沈瑞禮一中隊”增援前線,使我無法判斷這列被擊毀的列車,到底是撤退下來的劉漢山鐵甲列車呢,還是增援上去的沈瑞禮鐵甲列車。
金先先生《錦州淪陷經過》中,對於沈瑞禮鐵甲列車的紀錄,暴露了真相——他記述道,1932年元旦下午,日軍海軍陸戰隊約一營兵力登陸天橋廠方向,向小淩河攻擊前進,榮臻隨即派沈部與張廷樞第十二旅兩個步兵團增援反擊。
這段話看來很正常,但如果看看地圖和當時的紀錄,就可以發現這是一段徹頭徹尾的謊言。
第一,日本海軍在錦州戰役中並沒有參戰紀錄,所謂日本海軍一個營登陸進攻小淩河,根本就是子虛烏有的事情。
第二,天橋廠在錦州以南,而當時日軍進攻部隊,在溝幫子會合後都在錦州以北,敵人從北向南進攻錦州,錦州守軍卻向南增援,雖說地球是圓的吧,不免有些滑稽。
第三,張廷樞的部隊,是最早從錦州撤退的。張學良31日致國民政府電稱“我軍之開始撤退,始於12月29日駐錦州綏中的第12旅首先轉移,移駐開平昌黎一帶,共分乘兵車八列,於30日午後三時第一列到灤”。既然如此,1932年1月1日,錦州又怎能再變出一個有兩個步兵團的張廷樞旅來?
這裡有個推測,那就是所謂沈瑞禮中隊的增援,無非是為錦州撤退找一個“腹背受敵”的藉口而已。根據張學良的電報,錦州的鐵甲車隊在31日晚和1932年1月1日先後過灤州,是不可能真正調上前線去的。
那麼,在大淩河被擊毀的東北軍鐵甲列車,只能是劉漢山車了,該車隨東北軍掩護部隊步步後撤,30日胡家窩棚失守,31日溝幫子失守。錦州縣誌記載,31日8時,日機8架轟炸溝幫子,投彈50,炸燬鐵道,裝甲列車1,死傷官兵37人。可能該車被炸燬後依然得以退到大淩河,因此還有記錄曰“2日,在大淩河橋西防守的鐵甲車中隊機車損壞不能行動,被俘”。錦州東北軍裝甲列車的戰鬥就此落幕。
2…16日本《朝日新聞》曾登出被俘裝甲列車照片,但經過鑑定拍攝的實際是日軍裝甲列車,估計是東北軍裝甲列車損壞太大,拍照效果不佳。其照片今天在日本《朝日新聞》網上還可以看到,猶在以訛傳訛。
錦州一戰中,裝甲列車部隊的奮戰,可算東北軍的一個亮點。但是,也暴露了裝甲列車的弱點。抗戰開始後,中國軍隊也曾多次使用裝甲列車與日軍交戰,日軍則屢屢出動轟炸機對抗,大約,就是吸取了錦州之戰的經驗教訓。
捍衛我們尊嚴的事兒(下)
十九路軍奇襲日軍戰車之謎(1)
火焚巨獸——十九路軍奇襲日軍戰車之謎
上
很早就注意到在日文資料中,提到過淞滬抗戰中,十九路軍曾襲擊過日軍戰車部隊,並給日軍剛剛裝備的制式主力戰車八九式中型坦克造成相當損失。可惜,這段記載語焉不詳,而且在中國方面的資料中至今沒能找到相應的紀錄。
說起這次戰鬥,需要談到日軍戰車發展的一個創舉。前面提到,日軍裝甲部隊發展比較落後。但是,它也有一個閃光點,那就是較早地在戰車動力上採用柴油發動機代替了汽油發動機。這在安全性和經濟性上都具有重要意義,代表了戰車動力的發展方向。今天的世界裝甲車輛,大多都採用柴油發動機。最早採用柴油機的日軍坦克,是1934年7月定型的八九式乙型中型坦克,它採用一臺三菱A…6120VD氣冷式柴油發動機代替了八九式甲型的戴姆勒118馬力六缸汽油發動機。
3-1日本八九式甲型中型坦克,是日本第一種制式主力戰車,全重12。7噸,裝備57毫米短加農炮一門,機槍兩挺,其中一挺裝在炮塔上,方向與火炮相反,形如辮子。這種獨特的設計也被下一代日軍主戰坦克九七式採用。
八九式坦克,一般被認為脫胎於英國維克斯C型戰車,而根據有“日本戰車之父”之稱的原已未生中將回憶,這種坦克的設計綜合了維克斯C型戰車和此前超重失敗的日本“第一號戰車”的特點。這種戰車雖然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時期的坦克中排不上號,但在中國戰場堪稱巨獸,中國軍隊除了從印度打回來的遠征軍中裝備有美式M3、M4坦克,整個抗戰期間還沒有比它更重的戰車。
3-2英國維克斯C型戰車,日本曾經進口兩輛這種戰車,主要用於研究。可以看到八九式與它外觀有幾分相似。中國也曾進口若干維克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