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綣�富憂擅睿�蚣父齟笫ふ蹋�燦鋅贍蓯歉凍齟�酆螅�苷咀〗牛�廡┙峋侄己苣言ち希�惺焙潁�潞籩罡鵒烈膊荒敲春玫薄�
…
到路西去,到路西去(7)
…
冀中既然回不去了,那麼,只有少數幹部離開了路西,或潛回冀中開展工作——即所謂“咬牙幹部”;或奔赴延安進行學習——即所謂“建國幹部”;大部分幹部仍留在路西,也沒有安排太多工作,只是集中學習,實際上是“儲存”起來,以待來日——即所謂“反攻幹部”。
說到反攻,有一件事情似乎應提一提。據《大江南北》雜誌1994年刊登的一篇文章說,1942年7月,毛澤東打電報給當時在山東的劉少奇,指示一定要加緊山東根據地的各項建設,不要丟掉這塊未來反攻的基地。文章說,1942年正是抗日戰爭最殘酷、最艱苦的一年,而毛澤東卻想到以後反攻的事,足見毛澤東是站得高、想得遠。但文章沒有說為什麼早不打,晚不打,偏偏是這個時候,毛澤東要打這個電報?聯想到冀中的“五一”大“掃蕩”,我們很自然要想到,或許是在1942年7月,毛澤東看到冀中這一戰略要地、反攻基地局勢已難以逆轉,生怕山東根據地再有個閃失,故打電報提請劉少奇注意。當然,這隻能是一種猜測。說到延安,也有一件事情似乎應提一提。吳西老人講1943年2月中旬,他接到通知去延安,一共有600多人,由他和帥榮帶隊。分兩批走。約5月份到的延安,到延安後的一天,朱德把他和帥榮——當時在延安的兩位級別最高的冀中軍區軍事幹部,叫去,鋪開地圖,叫他們講一講“五一”“掃蕩”是怎麼回事。他們兩個就指著地圖,向朱老總彙報了當時的情況,敵人有多少?從哪裡進來?我們部隊怎樣部署?等等。吳西老人說,朱老總當時說了一句話,什麼話?吳西老人沒有說,只是說那意思是應該搞好一點。採訪吳西記錄。再採訪帥榮,卻說不記得有這件事。採訪帥榮記錄。究竟是怎麼回事?目前也只能先作為一個線索,記載在此吧。
…
侵略者的悲哀(1)
…
◇
在抗戰初期,甚至直至太平洋戰爭初期,日軍士兵武士道精神都很強,不容易抓到俘虜。抓到俘虜也難以改造。軍事技術也不錯,冀中的老人說,那時候鬼子站在卡車上,開槍打人,車是動的,人也在跑,卻能槍響人倒,拼起刺刀來,咱們這邊兩三個人對一個,不一定能佔著便宜。體格也好,受點輕傷滿不在乎。有一種未經證實的說法,說戰前日本曾有意派了許多日本妓女到德國去,一旦懷孕,便回國來生下孩子。所以日本軍隊裡有不少個頭不小的,都是德國種。
太平洋戰爭爆發後,中國戰場上大批日軍被抽調走,抽調兵力,有兩種方式:一是成建制的部隊被調走,像41師團,被調到新幾內亞新不列顛島的臘包爾;一是原建制未變,但有經驗的老兵被抽走。缺額由新兵——都是些原來不符合徵兵條件的人,也沒有戰爭經驗。所以,在中國的日本兵的氣勢、體格、戰鬥經驗都不行了,比起抗戰初、中期,差了一大截。
太平洋戰爭爆發前日軍士兵在各方面都強一些,往後越來越不行,這個道理不難明白,但似乎還抽象了一點,我們也應該具體地看一看,端著三八大蓋在冀中“拉大網”的日本兵,扛著歪把機槍在據點練操的日本兵,都是些什麼樣的人?■市川幸雄:一位日軍士兵的回憶市川幸雄,是一名日本普通農民家庭出身的普通士兵。中國抗日戰爭爆發後不久即來到中國,在北平南苑機場當維修兵。其間隨部隊到過華北不少地方。
時過境遷,半個世紀後,市川幸雄已成為一名熱衷於中日友好的日本友人。回憶起年輕的時候踏上了侵略中國的道路,他深感懺悔,並感嘆當時日本人所受的愚民教育。他說:“戰爭時期的日本年輕一代,出生於貧困的年代,他們是直到太平洋戰爭結束時,還不知道什麼是個人自由的一代人。”
市川幸雄說,他們從小受到的教育,都是當兵光榮,大和民族優秀,大日本國強大。等等。他寫道:“那時候,政府給我們灌輸的是‘大日本帝國是與美、英兩國並駕齊驅的世界三大強國之一,是頭等國家’這樣的思想。”“在我們的成長過程中,充滿了‘日本是神的國家,每個人都是神的子孫’的說教,政府告訴我們,為了使日本富裕起來,只能佔有別國的資源,統治別的民族,在此基礎上,謀求共存共榮,除此沒有別的辦法。政府還把實現這種統治的戰爭叫作‘聖戰’。對此,我們是毫無戒心地接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