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2部分(3 / 4)

小說:諸夏 作者:鼕鼕

的小型集裝箱經過幾十艘小機帆船的拖曳逆河而上,在某個地方靠岸,經隱蔽偽裝的碼頭提上去,用貨車拉到從林中的城市裡面,從頭到尾配合的非常順暢熟練,做得卻也不大隱蔽了,貌似不像兩年前似的那麼怕被人家發現。

從已經開始變冷的山東驟然來在一年四季都是夏天的赤道環境,絕大多數人都是不習慣的,這一點就連經受過專門的模擬溼熱沉悶環境訓練的八百精英也不例外,在山東的時候,他們曾進行過長達三個月的人工大棚中居住的鍛鍊,讓身體能夠逐漸適應悶熱潮溼甚至有些空氣不暢通的環境,這樣他們才能夠在集裝箱中呆上足足一星期,然後直接面對這樣的熱帶雨林天氣。

經過兩年的高速發展,已經完全不避開荷蘭人的移民行動更加瘋狂,歷年來的戰亂和災荒令逃難的人成百上千萬,有著四億六千萬人口的中國即使減少一千萬也不會有人太在意,因為基數實在是太大了。

從1927年春開始,大量先前的移民開始將大陸的家人接到婆羅洲居住,在叢林之中已經建立起來的新的城市充滿了生機,已經建立起來的完善的基於泥炭的化工業和基於棕櫚的整個產業鏈都完善起來,再加上淘金、農業種植、水利建築和其他的工作,令這片數萬年來都靜默的巨大叢林長久的熱鬧起來,到1928年底,整個婆羅洲的華人總數達到了驚人的二百六十萬,並以每年百分之二十的速度在增長。

第二一二章 南洋風起

人口的急劇增長,導致聚居區的建設速度加快,他們在兩年之內建設了十座新的城堡,前鋒已經延伸到了西婆羅洲內部兩百公里的地方,靠近山區了,便在這片相對低矮的山地叢林間,依山靠嶺的在坤江兩側呈弧形建立了五座城堡,另外五座則在其東側叢林內,被大片大片的棕櫚種植地和橡膠樹、稻田圍攏著,從東到西有一條用碎石沙土墊起來的堅固公路,聯通這一串寶石一般的新城。

婆羅洲有取之不盡的木材和泥炭資源,所以在化工技術的支援下,他們生產出這時代非常緊缺的氮磷鉀複合肥顆粒,並提純化工業需求量巨大的吸附劑,養殖業需要的蛋白質類營養飼料,建築業需要的纖維板和泥炭磚瓦等等,另外在醫學上、石油開採中、都具有很廣泛的用途,限於當前的技術水平還沒有完全開發出來,但是其經濟前景已經毋庸置疑,是極其廣大的。起碼現在的西婆羅洲,居民做飯基本都在用其生產的甲烷,因為這種肥料的豐富,農作物和蔬菜種植已經完全自給自足還有剩餘。

整個婆羅洲移民都採用軍事化管理,從開始的入門培訓到軍事訓練完全是流水線式的,已經施行了四年了,做起來毫無問題,整個移民團有足夠大的地方容納,有足夠多的事情做,誰都閒不著,先來的大部分將家眷接來安居,得到重新建設起來的獨立住房,有兩年資歷的便可以與法定允許的例如達雅克族之類的土著通婚,或者從家裡娶媳婦來,但是榮歸故里是不可能的,他們籤的是死約,而且國內的情況依然沒有改善,他們都是知道的。

原先建立的六座城已經重新調整了,工業區都搬到了更加靠內部地山區高地上,這樣不但可以防止近處的轟炸和水陸襲擊。還能防止突發性的洪災和森林大火,前面只留下接待訓練場地,以及軍營守衛。此時的西婆羅洲坤江流域,荷蘭人的巡邏艇已經開不進來多深了,大量的先頭部隊已經進入了東岸各個城市,有表面上地職業掩護。只等時機到來。

這兩年來,荷蘭人不是不想來剿滅這實力不知道多強的“海盜、叛匪”,他們實在是抽不出空來,從1926年11月開始,以爪哇島為中心的荷印主要殖民地中,各組人民的反抗運動就從來沒有停止過,不管是華人勞工還是某些印尼土著政黨,都在謀求自己的公平待遇和自主,荷蘭人當然不允許這最後的金礦被弄垮。他們從國內調集來更多的軍隊,將整個蘇門答臘和爪哇一代控制起來,荷蘭人的總兵力達到了五萬人。而他們控制下的土著軍隊則有十萬人。在“七省聯盟號”印尼土著水兵造反之後,海上力量完全掌握在荷蘭海軍手中。

要命地赤道氣候令荷蘭人的剿匪行動艱鉅了很多,他們每年只能在旱季出動,雨季嚴防死守,遍地皆是的叢林山地令他們這些看起來很不少地軍隊實際上遠遠不夠,再要多派兵顯然就超出了國內那些傢伙的想象力,沒人認為會發生什麼大變化,十五萬現代軍隊,印尼土著要翻天。除非太陽從西面出來。

他們看的一點都沒錯,但是荷蘭人還是小看了這裡的華人,準確的說,是自從1923年起新的海盜崛起之後的華人。在迅速長大的“復興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頁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kanshuwo.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