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崇程朱理學。拉攏眾多理學文人名士聯名要求江南將程朱理學定為官學依元庭例。科舉內容以程朱理學思想為主。也就是以程朱理學的標準來判題。卻招到了劉浩然宛然拒絕。
但是這位胡老夫子不依不饒。依然糾纏不休。結果把劉浩然惹出火來。前不久當著滿朝文武的面甩了那句“暴元所用。必有所圖。韃虜所重。必有所害。”把問題提到了民族大義夷夏之上。一下子讓胡從憲無話可說。這位河南老夫子終於明白了。在劉浩然的心裡。程朱理學是韃虜用來拉攏收買中華士子的工具。是為暴元歌功頌德的把戲。
而天下人都知道。劉浩然是出了名的反元死硬分子。這程朱理學在元廷那裡吃香。自然要被劉浩然所輕視。
胡從憲意識到問題所在。但是不死心的他轉為想其它辦法。畢竟在當時的中國學術界中。朱理學是主流。他大可以從長計議。這次科舉國考也被他和一幫理學熱分子視為一個機會。
爭論很快就平息了。白淨無須書生那一幫人覺的無趣。不一會就走了。葉淙堯等幾個人也隨即離開了。
“中行先生。叔聞先生。你們誰知道葉淙堯此人的底細?”劉浩然突然開口問道。
“回老爺。我略知一二。”陳遇聲答道。市野中。不便稱呼劉浩的官職。
“葉淙堯是前宋水心先生的三世孫。”
“哦。”
看到劉浩然頗有興。陳遇便繼續說下去。
“水心先生即葉適葉公。字正則。歷仕於孝宗。宗寧宗三朝。官至權工部侍郎部侍郎兼直學士。水心先生為既無功利則道義者乃無用之虛語以利和義。不以義抑利。主通商惠工。以國家之力扶持商賈。流通貨幣。另外水先生注重治史。考求歷朝成敗興亡的道理和典章制度沿革興廢尋求經世致用之道。他是永嘉之學的翹首在前宋與朱學陸學三足鼎立。後來暴元南侵。永嘉之學便落下去僅延續在溫州路一帶。葉淙堯秉承的是家學。也是現存永之學的領軍之人。”
“中行先生了解的很仔細。”劉浩然點點頭道。
“屬下曾在溫州當過教諭。”陳淡淡一笑道。
“原來如此。”劉浩然知道。溫州路治所便在永嘉(今溫州市)。所以陳遇這麼清也不奇怪。
聊完這些。這一桌又陷入沉寂之。四人似乎在各自想著各自的事情。都不開口說話。這時旁邊桌子又傳來一陣議論三元及第的生意太好了。葉淙堯人剛走那桌立即坐滿了人。
“子孝兄。這次會試你有把握吧。”一個略胖之人向對面的黝黑男子問道。
“不好說。從邸報刊行的會試大綱來看。這次會試比往常不一般。”
“如何不一般?”
“大綱明示。此次會試分三場。一場雜考。以《書經》《詩經》《禮記》《孟子》《論語》秋》《周易》為範圍。分為三部分。第一部分是貼經。大家應該都知道。”
“知道。這是前唐的科考內容。從經書中任取一行。補
文。或掐頭去尾中空一句。補全全句。這最易個胖書生答道。的確。貼經是最容易的。學子十幾年就是這些書。幾乎都能背下來。“第二部分是經義。這個大家也知道吧。”
“這是前宋的科考內容。”
“對。但是大所不同。前宋科考曾以經義取代貼經墨義。而此次科考的經義與前宋的經義不一樣。倒是與墨義相近。取書中一句。求解其意。這考究的是諸位對書經的解讀度。”
“唉。這倒是大問題。這解其意以何為標準呢?”
“大綱不是說了?以十三經注疏為標準。”
那個胖書生色不由微微一紅。來江寧這段日子不是忙著去紅樓翠閣就是忙著結交名士文人去了。倒忘記仔細看大綱這件大事了。
“第三部分詩詞。以擬定題目別做詩三首。是不知道是五律七律五絕七絕七古其中那三種格式。還有詞兩首。也不知道詞牌是什麼?但是這些好考。”
幾個人聽了。都暗;他們對自己熟讀經書。吟做詩詞還是有把握的。
“最麻煩的是第二正考和三場加考。正考是以一句為題。要求結合時事提見解。述對策。”
“這不是策問嗎?”
“正是如此。大綱中有提及題目範圍。只是要求論之有志。不的無的放矢。證之有據。須以歷朝正史和本省律法政事為據。而用句有一定押韻即可。”
“這難道還不好考嗎?一述胸中之志即。”胖書生不以為然的說道。
“那有那麼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