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哥斬殺袁買小兒如探囊取物一般。”
關羽、孫乾等人也覺得此計甚妙紛紛點頭,但憑關、張之勇,只要辛評敢召眾人上殿議罪,二人便可暴起發難將袁買、辛評通通制住。實現此計並不算難。
劉備聞言卻搖頭道:“袁本初對我等有收留之恩,我等殺其子是不仁,奪其地是不義。如此不仁不義之事,我豈能為之?友若且說下策如何?”
荀諶之所以獻上二策,就是猜到以劉備為人不會用他的上策。這讓荀諶既感到欣慰,又感到無奈,只能說道:“下策便是棄了河北,南下荊、揚去投劉表、孫權。曹操一旦得了河北必然揮軍南下,劉表、孫權首當其衝,定然求賢若渴以擋曹兵。主公可借二人之兵,攻曹操之地以立足。只是不知何時才能與曹操一較高下。”
劉備也知道走這條路殊為不易,還要寄人籬下。可是他卻不能為了三州之地丟了仁義大旗。所以還是用了荀諶的下策,決定去投劉表。一是因為劉表同為漢室宗親可以攀上交情,二是孫權輩分太小劉備拉不下臉去投奔。
曹操也料到長跑健將劉備可能要棄城而走,因此在幷州、冀州的交界處埋伏下重兵。可是曹操卻沒料到棄城的劉備沒有去投袁買,反而選擇了南下。結果還真讓劉備過關斬將,穿過司隸地界,殺出一條血路到了荊州。
第四十九回 南光華髮兵南蠻 曹孟德平定河北(41
劉備能橫穿司隸地界南下荊州並非因為他的兵馬有多強,而是因為曹操的大軍都集中在幷州,其餘人馬也駐紮在兗州,以防袁買趁虛而入。劉備只是過境而走,又不攻掠縣城、關隘,自然一路毫無壓力。
曹操得知劉備又從自己手下遛了,恨得咬牙切齒。可此時耽誤之急不是去追劉備,而是攻掠河北。曹操只好暫且放過劉備,繼續攻佔幷州。
劉備一走,幷州空虛,曹操沒費多少力氣便將幷州全境佔領。在冀州打算坐收漁翁之利的辛評聞聽劉備棄城而走,曹操實力無損,同樣恨得咬牙切齒,卻毫無辦法。
曹操得了幷州之後果然兵分三路,開始攻打冀、青、幽三州之地。辛評不敢分兵,死守鄴城。曹操親率主力人馬圍城,好給另外兩路人馬減輕壓力。
鄴城之下,曹操大軍繞城築起土山,又暗掘地道攻之。辛評不敢怠慢設計堅守,城中法令甚嚴,守將稍有懈怠便要重罰。
東門守將馮禮,因酒醉有誤巡查,被辛評痛責。馮禮懷恨,連夜潛出城去降了曹操。曹操見有人來投當時大喜,詢問破城之計。
馮禮道:“突門內土厚,可掘地道而入。”
所謂突門是城門之外的秘密出口,位置只有城內守將清楚。製造突門通常是將城內城牆鑿開闇門,留城外五六寸城牆勿穿。如此一來在城外根本看不出突門位置,一旦戰況緊急,城內守軍可以快速鑿開突門進行突襲或者撤軍。由於突門處少了多一半的城牆,所以牆薄而土厚,若挖掘地道,只要挖過五六寸的城牆部分便可入城。
曹操命馮禮引三百精壯士卒,連夜掘地道而入。不過城中辛評也不是傻子,正因為城中巡查甚嚴,所以馮禮一失蹤便被辛評得知,每夜親自登城點視軍馬。
當夜在突門閣上,辛評發現城外曹營中寂靜異常又無燈火,便道:“曹操今夜必有所為,馮禮或引兵從地道而入。”說罷便命精兵運石封閉突門,令馮禮不得出。又令士卒將滾木擂石從突門閣上扔下,砸塌地道,封鎖了馮禮去路。
馮禮及三百壯士進不能進,退不能退,皆悶死於土內。曹操折了許多軍士,遂罷地道之計,只是加緊圍城。
辛評被曹操圍攻多日,城中少糧,於是出了一計。這日在城上豎起白旗,上書“冀州百姓投降。”
曹操見狀笑道:“此是城中無糧,教老弱百姓出降,後必有兵出。一為減少城中糧草損耗,二為偷襲於我。”言罷命夏侯惇兄弟各領兵馬五千,埋伏城門兩邊,曹操親自乘馬由曹洪、許褚護衛來到城下。
果然片刻之後城門開處,百姓扶老攜幼,手持白旗而出。百姓才出盡,城中兵馬齊出,直衝曹操軍陣。曹操命人將帥旗一晃,夏侯惇、夏侯淵兩路兵馬齊出亂殺,將城中所出兵馬又殺了回去。
曹操見機不可失,欲趁亂入城,便揮軍飛馬追著敗軍趕到城邊。待到吊橋處,城上弩箭如雨,正有一箭射入曹操頭盔,險透其頂。曹洪、許褚急忙救了曹操回陣,兩下罷兵。
攻城戰本就難打,更兼鄴城牆高兵眾,即便曹操也一時無計可施,便召來眾將商議。許攸獻計道:“孟德何不決漳河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