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明白咳嗽的意思,就得說說咽喉、氣管和食道。咽喉上通口腔和鼻腔,下連氣管和食道,是空氣、飲食、唾液、痰涎出入的必經之路。當水或食物透過咽喉時,喉體上提,會厭便向後下傾倒,將喉的入口蓋往,使飲食進入食道。當有氣流透過時,會厭便自動立起,蓋住食道口,使氣流直接進入氣管。
通常人們用嘴吃飯,用鼻呼吸。特殊情況下也可以張口呼吸,透過鼻子餵食(鼻飼)。只要咽喉分得清,便無大礙。吃飯、飲水時談笑、打鬧,很容易把冷空氣嚥到胃裡,出現腹脹疼痛,直到放屁排出才能緩解。同樣,我們也會把水或食物嗆到氣管裡面,這時候氣管和支氣管就會產生自動的排異反應,肺氣上逆而咳,將異物排出。
氣管和支氣管內壁上有一層黏膜,黏膜層有纖毛上皮細胞,每個細胞的表面有數百條纖毛。黏膜下層有大量的黏液腺和氣管腺,不斷地分泌少量黏液,覆蓋在纖毛上皮表面,形成一層黏液膜,用來黏著吸入的塵粒或細菌,溼潤、加溫吸入的空氣。黏膜上的纖毛不斷向上擺動,將黏液向咽喉部輸送。外部空氣越髒、越冷,痰液分泌就越多,排痰就越頻繁。痰液輸送到接近咽喉的時候,就需要人咳一下,把痰排到咽喉,再吐出或嚥下。
纖毛運動是無聲的、自動的,但是,如果黏膜表面的黏液過於黏稠、乾燥,或分泌過多,都會妨礙纖毛的運動。另外,吸入有害氣體,長期吸菸,或者吸入空氣的溫度過低,也會抑制纖毛運動,甚至引起細胞壞死,纖毛脫落。這時候就需要咳,也就是氣管、支氣管的大幅逆向運動,來排出氣體或黏液了。直到有害氣體或物質排出,纖毛恢復了自主運動,咳才會停止。
食道是一條厚壁肌肉質的直管。食道的運動主要是食道環形肌自上而下,有順序地收縮造成的一種蠕動。食道的內壁富有腺體,可以分泌黏液,以潤滑食道,便於食物團的執行。但是,如果飲食過量、過於肥膩,賁門閉合,食道內的黏液過多,無路可走,人就會嗽一聲,把痰搜刮上來,到了咽喉,再吐出去。有時嗽上來的痰會跑到氣管裡,引起嗆咳,現代醫學稱之為胃食管反流性慢性咳嗽,其實這就是由嗽而咳。
其實嗽有點兒像魚鷹的捕食,吞下一條魚又吐出來,只不過食物還沒到胃裡。《漢書》卷九十三《佞幸·鄧通傳》記載:“文帝嘗病癰,鄧通常為上嗽吮之。”說的就是用嘴吸吮膿液,吸得過頭到了食道,再嗽出來。
所以咳是肺氣上逆,嗽是食氣上逆。反觀劉河間的論述,儘管立論不對,但是結論是正確的,那就是咳是“肺氣不清”,嗽是“脾溼痰動”。咳屬於呼吸系統的問題,嗽屬於消化系統的問題。兩者雖然有密切的聯絡,脾為生痰之源,肺為貯痰之器,但是診斷定位還是要明確,因為治療也是不同的。
咳 嗽(2)
治咳必須分清順逆,從咳的性質、音色、節律和咳的時間、誘發或加重因素來判斷。一般的原則是因勢利導,助肺排痰,不能一味地止咳、鎮咳。就像治療發燒不能一味地冰敷,有時需要吃藥發汗一樣。現代醫學發明了許多抑制中樞神經的止咳藥,裡面含有可待因、右美沙芬,這些藥物和止痛藥一樣,不是解除病痛,而是讓人感覺不到病痛,久而久之還能讓人成癮。
其他臟腑也會影響到肺導致咳,《素問·欬論篇》:“五藏六府皆令人欬,非獨肺也。”臨床比較常見的是心咳和腎咳。心咳是由於勞心過度,心火灼灼,克伐肺金。這種咳一般在激動、緊張時加重,以半聲咳為主,夜間重,甚至伴有盜汗。腎咳以咳而遺尿、鼻頭寒涼為特徵,因命門無火,督脈不溫,鼻子吸入的空氣無法加熱,刺激肺而產生。我的一個德國女學生2002年年初患腎咳,我給她用金匱腎氣丸,症狀開始緩解。正好蘇有餘先生來講課,蘇老師一聽其咳聲,就說這是腎咳,點按命門腎腧以後,咳聲即變,次日就不咳了。
治療嗽的關鍵在於節飲食,消積滯。控制飲食攝入的速度,也很關鍵。治療嗽的藥物離不開半夏,它清降食道、胃內的寒痰,散冷結。《金匱要略·婦人雜病脈證並治》:“婦人咽中如有炙臠,半夏厚朴湯主之。”這種咽中嗽不出來,咽不下去的痰,用半夏最合適。其他類似的經方還有半夏散及湯、小半夏湯、半夏瀉心湯。另外,消化寒痰食積最好的方子,就是三子養親湯,歷來被用於治療老年人的寒嗽,裡面用了白芥子、蘇子、萊菔子。我在《膾炙》一文中介紹了吃生魚片時的作料,芥末、紫蘇葉、蘿蔔絲,其功用與三子完全一樣,這些都是中醫的傳統療法。
戲曲界有句行話叫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