藍旗全部、禁軍大部,以及盛京所有十五歲以上,五十歲以下的男丁,出城與多爾袞決戰。
是日,阿克頓在雙方陣型都沒有完全展開的情況下,以鑲藍旗的全部精銳突擊蒙古部。在取得了一系列戰果後,他又扭頭襲擊多爾袞親自指揮的部隊。來回的牽扯拉動下,完全打亂了多爾袞事先的部署。
在戰鬥到最緊急的關頭。孝莊太后出現在了盛京地城樓之上,並親自擂鼓助威。孝莊太后的出現,極大鼓舞了士兵們計程車氣。到午後,戰局的主動權已經掌握在了盛京守軍一方。
十八日,多爾袞接到老巢被吳三桂襲擊的訊息,大驚。急忙命令退兵。這一來,戰場上出現了極度混亂的狀況。所有參與攻擊盛京地士兵,爭先恐後,互相踐踏,場面已經完全失控。阿克頓趁機命令全部軍隊出擊。在後追殺了數十里這才收兵。
這一戰,多爾袞損失精兵七千餘人,元氣大傷,再也無法對盛京組織起大規模的攻擊。而在他的老巢薩克城也傳來了壞訊息,攻入薩克城的吳三桂大肆劫掠。公掠去百姓一萬餘口,牛羊無數。甚至連幾個蒙古王爺都成為了吳三桂的俘虜……
吳三桂和阿克頓兩人一內一外,都給盛京帶來了振奮人心地捷報。孝莊太后在其後當著滿朝文武百官的面說道:
“漢人官員中有吳三桂,現在咱們滿人裡也出了個少年英雄阿克頓。看來,咱們滿人恢復還是大有希望的。只要我們君臣一心,我看要不了五年,就可以恢復元氣……”
其後,吳三桂組織了幾次對多爾袞的攻擊,但清朝惡劣的經濟卻嚴重拖了他的後腿。每次在連連取勝。眼看就可以克盡功成地情況下,總是因為糧草無法及時到達而功虧一簣。
而最讓吳三桂惱火的。是那個碩託把持的“大昌”朝廷,總是在關鍵的時候裡給自己搗亂。他們計程車兵雖然沒有經過什麼訓練,但仗著明軍提供給他們的火器,居然也接連打了幾次勝仗。弄得吳三桂又要攻擊多爾袞,又不得不分心來嚴防碩託的騷擾。
而滿清亂成一團的局面。卻正是遠在北京地大明忠勇武英王朱斌所最樂意看到的……
當多爾袞叛亂地訊息傳到朱斌手中之後。這位當年大明朝廷最有權勢的王爺,痛痛快快地喝了一晚上的酒。成功了。一系列的計劃都成功了。滿清分裂成了三個朝廷,互相間的攻擊沒有兩三年地時間絕對無法停止。而兩三年地時間,已經足以讓明軍完成所有的準備,對滿清朝廷實施致命一擊了…。。。
不錯,現在吳三桂得到了韃子地重用,並且他所訓練的漢軍正紅旗如何精銳的情報也傳到了朱斌耳中,按這已經無法對明軍構成任何的威脅了。
再精銳的軍隊,都需要強大後勤的支援,而這點卻是滿清政權所無法做到的。當一場大的決戰到來的時候,光這一點就能致吳三桂於死地。況且,滿清三個朝廷之間的互相征戰,也將慢慢的把這支清軍的精銳之師的力量,一步一步的削弱。
用最小的代價,去換取最大的勝利,這就是朱斌的目標。清朝正在走向衰亡,明朝正在走向強大。三年,不,兩年後明軍的戰旗一定能夠飄揚在盛京的上空!
不過也不是沒有讓朱斌煩心的事情。最近在明軍之中不知由誰起頭,居然成立了一個“武英社”,主要由明軍中的中下級軍官組成,少部分的高階軍官也牽涉到了其中。這個所謂的武英社的口號非常明確,絕對的擁護武英王的一切指揮,任何反對武英王的勢力都在他們的剷除範圍之內,武英王的權威不容任何人的挑戰!
這些狂熱的青年軍官,以狂熱的姿態擁護武英王。甚至有一種流言不知從什麼時候傳開,本來在崇禎帝駕崩後,皇帝的位置是傳給武英王的,但卻被武英王讓給了當今的景平帝。而伴隨著這種流言的,是這些青年軍官認為武英王才是人民心目之中真正的皇帝!
除了這一點之外,他們年輕、熱忱,狂熱地擁護武英王,狂熱地擁護戰爭,在他們看來,只有戰爭才能讓他們建功立業。
甚至,他們躍過自己的頂頭上司,聯名給武英王上書,要求立即對滿清發動戰爭,徹底滅亡這個不知天高地厚的國家,將韃子曾經帶了大明的恥辱,十倍地還給那些扎著辮子的野蠻民族。
而從黃溪傳來的情報來看,包括孟志軒、李建標這些青年高階將領在內的人,也都不同程度地參與到了“武英社”的活動之中。對於他們的所作所為,朱斌覺得自己遇到了一件棘手的事情。
他們的無比熱忱是朱斌需要的,但過於的狂熱又不是朱斌希望看到的,這份狂熱如果不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