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8部分(3 / 4)

小說:血沃軒轅 作者:竹水冷

來嗎?我若去了清軍那邊,這十萬大軍就是我吳三桂最大的敵人!”

林慶宗只是一個大老粗,他從來都沒有想到這裡面還有那麼大的學問。不過他心裡也有些疑惑。總鎮和王爺不是十多年地兄弟嗎,怎麼到了這關鍵的時刻,兩人的心思好像不是一樣的呢……

“難啊。”吳三桂苦笑了一下:“現在咱們夾在中間,實在難啊。有我這位兄弟的支援。咱們或許可以和清軍耗上了幾年,可一旦賊軍打進了京師,咱們腹背受敵,難道能夠一直支撐下去嗎?若是清軍鐵了心的要消滅咱們,江南軍路途遙遠,只恐鞭長莫及了……”

回頭看了一眼部下,吳三桂居然笑了出來:“不用擔心,我說過,無論到哪,我都會保住你們,都會保住關寧軍,有了軍隊,誰都對咱們另眼相看,就算想打咱們,也先得掂量掂量他們能不能承擔得起這損失!”

第二日,朝廷加急指令快馬送到寧遠,崇禎封吳三桂為平西伯。

吳三桂一直焦急地在等待撤寧遠的命令。他得到賜封的喜訊,當然感到高興。他以如此年輕的年紀得封平西伯,這在他的仕途上無疑又是一個重大地突破。

此刻,吳三桂的確是產生了一種從未有過的滿足。然而,在他短暫的興奮之後,不能不想到,崇禎這次破格優賞意味著什麼,他憑自己多年的經驗,意識到崇禎慷慨加封必有用自己之處!

再深入一層想一想,他感到形勢變得嚴重起來,已到了十分危機的程度,否則,崇禎怎麼會突然把“平西伯”地賜封加到自己身上?他身居遼東,封號不加“平遼”、“徵遼”字樣,卻加了“平西”兩字,這不明明白白地告訴他,準備打西邊的賊軍嗎?

果然,才到了下午的時候,崇禎又特使太監謝文舉星夜馳至寧遠,向他下達了旨意。令其棄守寧遠,以吳三桂、薊遼總督王永吉、薊鎮總兵唐通、山東總兵劉澤清率部入京“勤王”。

將聖旨給朱斌看了之後,朱斌也不敢怠慢,又和吳三桂詳細商議瞭如何部署,一旦發生變化如何聯絡,江南軍和關寧軍如何呼應等等之類,朱斌當即告辭,星夜趕回江南,以做萬全之策。

朱斌前腳一走,吳三桂立刻叫來林慶宗,吩咐了撤離事宜之後,又下了一道奇怪的命令:“把我吳家所有的產業,都給我放在寧遠!”

林慶宗呆在了那裡:“總鎮,這可是吳家幾代人的心血,咱們這一走,清軍很快就會進入寧遠,難道您要把這些東西全部留給他們?”

“不錯,我就是要留給清軍。”吳三桂微笑了一下:“東西只不過是死地。一旦吳家都沒了,還要這些身外之物做什麼?可是,我卻要看看大清的朝廷是如何對待我留下地這些東西

吳三桂所部精兵四萬,遼民七八萬,如果僅是撤軍,自然容易。但還要撤走當地百姓,那就麻煩多了。

而吳三桂生長於遼東,他的部屬也多系遼東人。由於長期同清兵仇殺,一旦失去遼兵和吳三桂的保護,處境可想而知。所以,遼民和士兵家屬不願留在寧遠。吳三桂也不能不為他的部屬著想,便決定把寧遠及其附近地兵民全部遷入關內。

儘管形勢緊急,刻不容緩。但他為準備撤退仍耽擱了數日,撤離諸事完畢,三月初十,吳三桂率軍民二十萬眾撤離寧遠,遺棄明朝苦心經營近兩百年的寧遠孤城,向山海關進發。

百姓離家鄉隨軍逃難,婦幼老少啼號,擁塞於道,每天行路不過五十里。此時,吳三桂如急國家所急。本來可以選出精銳,親率他們兼程疾馳,是能夠早日抵達北京的。

可是,他僅以部分步騎兵先入關,他自率精兵殿後,隨百姓緩緩行進。他並不急於進兵。如為護衛百姓安全,免遭清兵襲擊,不能疾行,也不無道理。事實並非如此。

清兵破了中後所等三城,很快撤軍,沒有佔領。因為中後所三城處於山海關與寧遠之間,清朝擔心腹背受敵,寧可棄城而不守。僅對寧遠施加軍事壓力,時加偵探。

這次寧遠軍民撤離,一路上沒有受到清軍的阻擊或攔截,任其離去。事後才得知。防守錦州的清將艾度禮等從難民口中獲悉寧遠一帶,人心震恐,聞風而遁。至三月十六日才將這一訊息傳達到盛京,滿清決定修整軍器,儲糧秣馬,俟四月初大舉進討……

清朝在得知吳軍撤離寧遠後,並沒有追擊或攔截他進關的企圖,也沒有立即奪取寧遠的企圖,而是作為準備,等到四月時再進兵。因此,吳三桂頗有意拖延時間,不願意捷足先登,他寧願讓其他各鎮兵先行北京與賊軍一戰,而後坐收漁人之利,既保全了自己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頁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kanshuwo.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