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陽修此人對於有才之士,很樂意去當那個伯樂。 歐陽修不僅欣賞蘇洵父子三人,同時對於王安石此人也是十分賞識。 一日歐陽修組織了一場宴會,期間他將二人介紹給彼此結交。可蘇洵不知從何處聽來,聽說王安石此人待人接物不拘小節,平日裡不修邊幅,與友人聚會之時也從不主動與人交談,只知道盯著桌上的美酒佳餚,怪異得很。 只因他一開始便帶著偏見看待王安石,心中自然對王安石的印象是極差的,他認為王安石此人絕非同道中人。 見王安石在席間也確實如同聽聞的那般,當時便對著歐陽修說道:“吾知其人矣,是不近人情者,鮮不為天下患。” 更是在不久後,王安石的母親去世時,當時在京都與之相識的官員友人都去王府弔唁,唯獨蘇洵不但不去弔唁,還寫一篇《辯奸論》影射,至此兩人之後有了過節。 對於蘇洵在外應酬發生的這些事,兄弟二人此時還不甚瞭解,二人雖都自負有些才學,可也清楚的知道人外有人這個道理。無心關注其他,每日與彼此或寺廟中的其他學子探討學術,求知補短。 嘉佑二年(1057),宋仁宗任命禮部侍郎兼翰林侍讀學士歐陽修為主考官,龍圖閣直學士梅摯,翰林學士汪珪,起居舍人知諫院範鎮,知制誥韓絳,一同主持此次的貢舉。 國子監直講梅堯臣主持會試。 二月會試,會試的科目是先考策,次考論,再考詩賦。蘇軾考得會試第二名,蘇轍高等。 三月殿試,宋仁宗在崇政殿主持策問,考題則是《重申巽命論》。蘇軾殿試中乙科四甲,蘇轍五甲高等,兄弟二人殿前欽點為進士。 太平興國寺內,蘇洵聽著其他院落傳來陣陣祝賀聲,等了許久也不曾見到二子歸來,此時也不由的擔心起來:“也不知,他們二人如何了…” 蘇洵開始坐立難安,不時在屋內來回走動。 終於在半個時辰後,所居住的浴室院門前也熱鬧了起來。 同住在浴室院的其他學子們見蘇軾蘇轍歸來,恭賀道:“子瞻,子由恭喜恭喜啊。” “同喜,同喜。”兄弟二人作揖回禮。 一陣寒暄後,蘇軾蘇轍二人一進浴室院,就看到了站在院裡的蘇洵。 兩人行走間舉步生風,一同向蘇洵行禮:“父親。” 蘇軾笑如滿面春風,朗聲道:“父親,咱們進屋再說。” 蘇洵坐在上首,聽著蘇軾講述今日殿試的情形。讚賞之餘又警戒了二子莫要驕傲等等…便讓二人去休息了。 蘇洵見到兒子們成為進士,自然欣慰萬分,只是心中也難免感觸良多,子瞻(蘇軾)二十二歲,子由(蘇轍)十九歲能一次登科,為何他卻是屢戰屢敗。 夜裡他站在窗前,看著窗外的夜空,語氣悠悠:“莫道登科易,老夫如登天。莫道登科難,小兒如拾芥。” 蘇轍回到屋內,提筆給家中的母親嬌妻各自寫了一封家書。之後分別又給韓琦、歐陽修也各自寫了一封信。 金榜題名是世人的四大喜事之一。而作為新科進士的蘇軾蘇轍二人這些天也是十分的忙碌。不但要去貢院祭拜孔子,還要一一去拜見京城裡的文學前輩。 接連數日,蘇轍與他哥蘇軾忙著迎來送往前來祝賀的同鄉故里。 蘇家沒有什麼寢不言食不語的講究,晚飯時分,蘇軾偏頭看向身旁的蘇轍:“子由,過幾日便是瓊林宴了,那場面定然群星璀璨,熱鬧非凡。” 蘇轍放下了手中的筷子,看了他哥一眼,他知道他哥喜歡這種場合,只是哥哥平日裡太過於肆意...罷了,左右他會一同前往。 “嗯。” 他不願掃興,並沒有多說。 蘇洵高興二兒子的灑脫隨性之餘,難免再次為他這個性子擔心。 “子瞻,不論何時何地定要切記謹言慎行。” “父親,您都說了多少次了,兒子自然是記得。”蘇軾不願父親總是耳提面命的囑咐這些話,語氣中多少帶著些不耐。 蘇轍看著飯桌上的氣氛一下子變得沉悶起來,用公筷給父親哥哥各自夾了一份素肉:“來,父親,哥哥都嚐嚐,據說這是寺中的師傅拿手菜。” 被蘇轍這一打岔調和,飯桌上又回到了之前一片雀躍。 翌日早飯後,蘇洵帶著兄弟二人到汴梁城中御街中段的衣冠鋪子,為二子置辦一身後日參加瓊林宴的行頭。畢竟這個世道大多數人都是先敬衣衫後敬人,也是對待瓊林宴的一種看重。 父子三人從衣冠鋪子購置齊全,手邊又無其他事情耽擱,索性三人一起沿著這條街逛了逛。 御街分為東西南北四條,也是京城的中心繁華地段。他們父子三人所在的這條街開設了諸多不同的鋪子,有茶坊、酒肆、腳店、藥堂、綢緞莊、筆墨行、成衣鋪子… 一路上沿街叫賣的商販,駐足問路的外來遊客,騎著馬兒路過的大小官吏,三教九流,熙熙攘攘,熱鬧非凡。 父子三人正在一書攤面前駐足時,一個小沙彌一路跑的氣喘吁吁,來到他們跟前:“蘇相公”。 蘇洵看著面前這個有些面善的小沙彌,看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