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日陽光正好,程玉闌帶著蘇月影以及兒媳幾人為父子三人送行。 蘇轍早在十二歲那年,身體就開始一年比一年康健,逐漸身量也成了全家最高的那個人。哪怕蘇軾是哥哥,個頭也比蘇轍少了一寸多(一寸約3.33cm)。 父子三人站在一起,各個氣質斐然。 蘇洵常年遊歷在外,撇家舍業可以說是家常便飯,對與此次離家也只是囑咐了夫人程玉闌幾句,就轉身上了馬車。 蘇軾與王弗成婚已有兩年多了,一起去過不少地界,也見識了不少世面。該交待的自然前些時日都交待好,此時也只是簡單囑咐幾句,也上了馬車。 只是蘇轍與史盈心新婚燕爾,面對第一次離別,史盈心站在蘇轍身邊眼眶通紅,心中的情愫難以述說。 蘇轍辭別母親、三姐、保母之後,牽起史盈心的手,把人帶到一旁。 “你在家替我多照看母親,做些自己喜歡的事,煩悶了可以去找三姐嫂子她們。莫要哭了…”伸手給史盈心擦了眼角的淚水。想要把妻子抱進懷裡,好好安慰一番,可此時正在外面。 史盈心也知道這樣不太好,得知夫君要出門許久後,私下她在蘇轍面前哭過多次了,她也不想哭,只是忍了又忍沒忍住。 “嗯,夫君我,知曉。”因哭過的緣故,她的聲音悶悶的,帶著濃濃的不捨。 蘇轍看著小妻子欲哭隱忍的模樣,心裡也不好受,他在她耳邊小聲說道:“乖,我會時常往家中寄信的。” 蘇轍牽著史盈心的手,將人帶到保母楊金蟬身邊,囑咐幾句,這才頭也不回的上了馬車。 父子三人出了眉山第一站便是成都。抵達成都後父子三人來到張方平的知州府衙遞上拜帖。 張方平此人為人慷慨有氣節,為政清明,重視人才。他之前就讀過蘇洵的文章,深覺二人實乃主張一致,有共同語言。 這次不但見到了蘇洵,還見到了他的兩個兒子。更是在父子三人留宿期間,考驗了二子的文學功底。還直言將來二子必學有所成,可為濟世之才。 在成都這些時日,父子三人先後見識了不少成都的特色美景。蘇轍更是在青城山上遇到了寶月大師,與大師來了一場論道,從此讓蘇轍與道家結下了因緣。 拜別張方平之後,父子三人也就不再把時間過多浪費在遊歷山水聖地之上。張方平在與蘇洵閒聊時,無意間也透露給他們一些訊息。今年的舉子多於往年,而蘇轍兄弟二人在眉山並未參加解試。不中舉人就沒有資格參加禮部的科考進士,想要在京城解試,並非易事。 三人開始馬不停蹄的趕路從成都途經閬中、褒斜谷、橫渠鎮等地,最終在五月抵達汴梁城外。 汴京又稱汴梁、開封、東京,是大宋(北宋)的都城。除此之外,它還有三個陪都,西京洛陽,南京應天府,北京大名府。開封城包括外城、內城、裡城和皇城,城中有汴河、惠民河、廣濟河,城北還有向東奔流而去的黃河。 蘇洵父子三人到達汴梁時,京畿一帶已然陰雨連綿數月,故而城中水災氾濫。三人就這樣被困在城外城西的村落,一住就是兩個月。 水患退去,父子三人動身前往城內,幸得一個名為德香的老僧引薦,住進了太平興國寺的浴室院。 解決了居住的問題,蘇洵開始每日頻繁外出打探訊息,如何才能讓兒子們獲取解試的資格。 中國的科舉始於隋朝,到了唐朝科舉進一步得到了完善。隨著宋朝科舉制度一步步的不斷完善,最終將科舉考試定為四級:院試、鄉試、會試、殿試。 院試前每年二月還有縣試,考中者被稱為童生。每年的四月進行院試,也就是科舉的入門級考試,童生考中後成為秀才;秀才繼續參加的考試叫作鄉試,每三年一次,也稱為州試、府試、解試;鄉試合格者即為舉人,頭名為解元。 之後舉人參加禮部舉行的省試(會試),三年一考,合格者即中貢士,頭名為會元。 貢士才有資格參加當年在京城舉行的殿試,殿試由皇帝親自監考,考中者為進士。 進士有分為三等:一等進士及第,二等進士出身,三等賜同進士出身。 進士及第又分一甲、二甲,一甲前三名分別稱為狀元、榜眼、探花。三甲四甲為進士出身,五甲為同進士出身。 大宋的科舉考試和錄取相對而言是公平的,為了避免考試中有人賄賂以及作弊,對考卷是實行‘糊名’制度,之後由考官一一謄錄,避免主考官認識考生的筆跡,考試時貢院也要進行鎖院,院外兵卒封鎖不準走動。 宋朝的科舉制和戶籍制是結合在一起。為了應舉考試,有些學子不得不寄託籍貫,這樣的稱為‘寄應’。 蘇洵為了蘇轍蘇軾二人奔波月餘,終於尋得關係,在汴梁城拿到了寄應的資格,順利參加了府試,順利的透過府試成了舉人。 秋闈蘇軾蘇轍兄弟二人中了舉人,接下來還要參加來年的春闈。四川眉山老家離京城太遠了,最好三人合計這段時間只好留在汴梁。 太平興國寺的浴室院就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