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6章 蘇轍 25(1 / 2)

只是蘇軾蘇轍兄弟二人如今的官職並不如司馬光,司馬光一意孤行,反對並沒有做大的作用。 蘇轍一直都是主張朝廷不該與民爭利,更應關注民生大事,依法治國。 歷朝歷代的改革變法都是一柄雙刃劍,而恰好衡量得失利弊的那一把標尺就是老百姓。 蘇轍在右司諫上任八個多月,一共寫了七十四篇奏疏,任職期間不畏強權,痛斥奸佞,直言上諫,公正敢言,更是在十一月升任戶部侍郎。 戶部,是掌管整個大宋人戶、土地、銀錢、糧食、貢賦、徵役等財政大權的二把手,事務繁多且責任重大。 戶部官員之間的關係錯綜複雜,蘇轍上任後便發現不少模糊不明的款項。 朝之蠹蟲,歷來不缺。如果今日看他的面子,明日看他的情分,如何管制,如何真正的為民辦事。 蘇轍向來的觀點是依法治國,而不是人治。人性本就有善惡之分,且世人皆有慾望,人性是最不經考量的東西,只有規則和制度,才能約束管制人性。 他為了嚴控都水監,軍器監,將作監的支出,為了遏制這些人一層層的謀利,官官相護,規定了這些部門不再隸屬工部。而是轉屬於戶部,讓工部只管好工程的好壞和進展速度。 一時之間引起了這些人的強烈不滿,可太皇太后與皇帝對此事是大力支援的,那些人沒辦法,只好忍下。 蘇軾與弟弟蘇轍自太皇太后高滔滔聽政以來,被調回汴梁一同在朝為官三年。蘇轍任中書舍人時,哥哥蘇軾已經是翰林學士、知制誥,官職比他大了不少。 蘇軾掌管內製,負責皇帝發出的召命誥書。 蘇轍掌管外製,負責撰擬中書省門下的文告。 內外大權都掌握在兄弟二人手裡,可這並不是什麼好事,畢竟帝王家對臣子掌握太多的權柄還是心有顧忌的,這一點二人都明白。 蘇轍先後數次上書,推辭如今的官職,表示才不配位,但都被拒了。 這日蘇軾終於在第五次表示辭官請求外放時,官家應允下來。 兄弟二人聚在蘇軾府中的水榭裡,把酒言歡。 “子由,為兄這次能去杭州做知州,心中並無不捨,甚至可以說是心之所向。” 蘇軾一身寬大的緋色長袍,懶散地坐在亭中的石凳上,舉著酒杯敬了蘇轍一杯酒。 “兄長,離京後還是要多加小心,謹言慎行。朝廷如今的局勢並不明朗…”他嘆息一聲,五十歲才坐到如今的位置,他還真是大器晚成。回京之後心裡是愉悅的,他一直以為他終於可以一展抱負,可現實中擔憂大過心中的喜悅。 “唉~”蘇軾打斷他,眼中露出一絲嫌棄,好像在說你怎麼這麼掃興,喝酒也要說這些。 蘇轍搖頭,無奈的笑了笑。也罷,他們兄弟二人也確實許久沒有好好的說說話,掃興的話不提也罷。 二人這次喝了個盡興。 蘇軾去杭州沒多久,蘇轍就擢升為翰林學士、知制誥,來年更是權吏部尚書後又改為御史中丞,之後一路高升由御史中丞擢升尚書右丞、任門下侍郎。 蘇轍官運亨通八年間,青雲直上。官服從綠衣郎變成紅袍,又從紅袍換成紫袍。 蘇轍與他哥哥蘇軾在太皇太后高滔滔執政期間,得到了重用。國家的政務主要是針對兩點,一是西夏的邊防;二是黃河連年因為北流而下造成的災害。 只是這些問題在隨著太皇太后高滔滔元佑八年(1093)九月薨逝後,宋哲宗親政又來了一個大轉變。 只因每個帝王都有一個開疆拓土,建立萬世基業的夢想,而萬千黎庶所求的是和平安定,生活富足。 十八歲的宋哲宗親政後,蘇軾蘇轍二人預感到了朝廷將會迎來一場大變。因為宋哲宗並不贊成祖母高滔滔的政見,更向往他父皇宋神宗變法。 大宋自簽訂了澶淵之盟以來,宋朝每年都是選擇用錢來買和平。只是西夏與大遼不同,他們毫無誠信可言,更是得寸進尺。 西夏党項人李元昊建國稱帝后,不斷的開疆拓土,使得西夏的疆域達到兩萬餘里。東到黃河一帶,西達玉門關,南接蕭關,北邊更是控制著大漠以及鄂爾多斯草原。 西夏一直不曾停下擴疆的腳步,不管有什麼新的舉措,他們最終的目標一直都是最富饒的大宋。 自王安石變法之後,宋神宗手底下有了錢,就開始想要試圖收回失地。他確實也收回了不少城池,只是收回來的以河湟周邊的城池後,與大宋接壤的吐蕃因疆域被吞併,改變了政策。由以往的聯宋抗夏,轉為了聯夏抗宋,直到後來吐蕃與西夏通婚後,關係更是牢不可破,讓大宋又多了一個敵人。 元豐五年,西夏大舉反攻,要求歸還蘭州、會州等失地。最終大宋在這次戰役中以失敗告終,並歸還了蘭州之地。 那時蘇轍一派人思想上與皇帝主戰的想法是不一的,他們知道如今的大宋內憂外患根本無力反擊周邊的其他國家,希望大宋能與西夏、遼國等發展友好的關係,儘量不要兵戎相見。並上書皇帝,不要放鬆對西夏的防備,定要加強警戒。 蘇轍等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章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kanshuwo.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