兄弟二人在老家為父守孝時,千里之外的汴梁也發生了翻天地覆的變化。 宋英宗駕崩後,十九歲的宋神宗即位。 宋神宗從他祖父宋仁宗在位之時,就有為國開疆拓土的想法。 只是要想實現這一理想,首先要面對的就是朝廷內部的財政困境,遼國和西夏近些年從未停止過侵擾大宋的邊境,這就導致大宋除了面對時常發生的各類災害之外還要每年給他們提供歲幣,大部分民間百姓因此貧困潦倒,難以維持生計。 熙寧元年(1069)十二月,宋神宗決定召用“慶曆新政”的主將之一,富弼。 熙寧二年二月初,先任以守司空兼侍中為首相,在富弼以侍中位高懇辭後,改以左僕射兼門下侍郎、同平章事、昭文館大學士為首相。 次日,即任命王安石為參知政事作副相。 同月下旬,神宗命知樞密院事陳昇之與王安石,一起審閱國家財政機構三司的條例,提出改革的建議。 在二人提請下,設立專門機構“制置三司條例司”,隸屬於“中書門下”,由他們二人兼領,作為進行變法改革的指導機構。 變法首先實施的是經濟強國的青苗法、免役法、均輸法、農田水利法、方田均稅法和市易法。 此外還有兩項一是實施增強軍備的保甲法、裁兵法、保將法、保馬法和軍器監法;二是改革教育和科考制度,實施太學三舍法和貢舉法。宋神宗還根據這些變法制定了《市舶條法》。 如今蘇轍兄弟二人為父守喪已然期滿,也是時候回京述職了。 只是這次回京後,沒有了父親的南園除了給他們帶來負債,好似沒什麼意義。 兄弟二人變賣南園將之前買房時欠範鎮的借款還上,租住在了南園相鄰的一處宅子。 兄弟二人在眉山老家,丁憂這三年並不是全然,閉門不出不問世事。 蘇軾蘇轍深知朝廷一旦變法給基層的老百姓帶來的到底是什麼。 故而兄弟二人回京以來,多次上奏。 碰巧蘇轍上書宋神宗的劄子與宋神宗如今的主張可謂不謀而合,也就有了蘇轍與宋神宗的第一次詔對。 這日,蘇轍表面沉穩端方,內心實則忐忑的站在延和殿外等待內官的傳召。 一黃門在大殿外傳召:“傳蘇轍覲見。” 蘇轍整理了一番衣袍,垂首跟著內官進殿。 ... 延和殿內的寶座上,坐著的正是二十一歲的宋神宗。他整個人都透露著帝王的野心,因為他無時無刻都想要讓大宋變強,成就他的帝王偉業。 蘇轍恭敬地對著官家行禮:“微臣蘇轍見過陛下。” 除了那年制科應試時見過宋仁宗,面前端坐在延和殿御案前的宋神宗,這是他平生以來見過的第二位皇帝。 宋神宗並未叫他起身,目光如炬地看著他面前這個儀態端方不卑不亢的蘇轍。 “平身。” 天潢貴胄帝王家與生俱來的威儀,不是常人能有的,簡短的二字讓聽者忍不住的身板繃緊。 “可知今日朕為何傳召與你?” 蘇轍看了一眼坐在上方的宋神宗:“陛下,微臣自小讀書,深知陛下求治之初的用心。只是…” “講。” “臣深思極慮許久,以為方今之計,莫如豐財。然臣所謂豐財者,非求財而益之也,去事之所以害財者而已矣。害財者有三:一曰冗吏;二曰冗兵;三曰冗費。夫使事之害財者未去,雖求財而益之,財愈不足使事之害財者盡去,雖不求豐財,然而求財之不豐,亦不可得也。” 蘇轍認為改革思想重點不是興利而是除弊,應當就時世而論之,他的主張與之前范仲淹所推行的慶曆新政類似。而王安石推行的變法首先是興利,然後是除弊,或者說是在興利中除弊。 宋神宗也明白蘇轍所說的問題關鍵,只是他如今意在變法圖強、收復失地…他心中自然會刻意忽視一些問題。 “朕知道你潛心當世之務,也頗有見解。只是變法一事到底如何還需要時間來見證,你與王相公的主張並非全然相悖,朕打算讓你任命制置三司條例司檢詳文字,來輔佐王安石變法一事。” “微臣…” “不必多言,朕意已決。” 宋神宗抬手打斷了蘇轍要說的話。 他不想再聽這些大臣們縈縈繞繞翻來覆去的話,他只想儘快看到變法的成效。 食君之祿,忠君之事,擔君之憂。也罷,既然官家此時聽不進這些話,蘇轍他也只能退下。 翌日,蘇轍來到制置三司才知道陛下還安排了呂惠卿、章惇、曾布三人與他一同在檢詳文字。 四人的頂頭上司都是參知政事王安石,不過四人分工又有些不同,蘇轍和呂惠卿是不斷草擬新法,之後再與章惇、曾布一起制定政令文告。 蘇轍在制置三司條例司上任,接觸的是青苗法。 青苗法也是王安石所主張的變法中最為重要的一條。它是政府貸款給農戶過渡荒年的,出發點確實很好,只是一執行起來就變了樣,地方官員為了考核政績所管轄的農戶貸款不是自願而是強迫。本小章還未完,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面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