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八十五章 曾國藩臨機斷案(9)(1 / 2)

小說:百年爭戰 作者:路人四九

第一百八十五章 曾國藩臨機斷案(9) 2月18日,鄭敦謹抵達金陵,連訊十四日,無果。 是日,馬新貽之子馬毓楨叩訪跪拜,且道:家父絕無漁色負友之事情,尚望鄭大人為家父洗脫不白之冤。 鄭敦謹趕緊攙扶,道:馬賢侄快快請起,傳言漏洞百出,不值一哂。同治四年,馬新貽大人擢升浙江巡撫,人已離徽,何有與張汶祥、曹二虎結拜一說!賢侄以為,馬大人遇刺,何人主使? 馬毓楨環顧左右,欲言又止。 鄭敦謹屏退左右,道:滿將魁玉、漕督張之萬、前直督曾國藩前審後繼,然皆不得確情,兩宮太后萬分惱怒,鄭某人縱有萬斤肝膽,亦不敢造次,賢侄不必顧慮,有話不妨直言。 馬毓楨方道:家父臨終,反覆叮嚀,萬不可赴京申冤告狀;忍氣吞聲,方能自保。 鄭敦謹道:馬大人或許已知幕後主使之人。 馬毓楨道:同治六年,家父閩浙總督任上,接旨赴京陛見請訓,西宮太后十餘次召見,家父汗浸衣衫、面色蒼黃、不喜反憂;回鄉祭祖,更是戰戰兢兢;爾後赴閩,中途即被調補兩江,悠悠兩載,客死異鄉。 鄭敦謹道:馬大人上馬緝賊,下馬理政,辦事公勤,鹽政、河工、海防等無所不通,只可惜天不假年,僅積五十年之歲月。鄭某不才,煩請賢侄安心,鄭某必定秉公辦理,還馬大人一個公道。 鄭敦謹送別馬毓楨,急召刑部郎中顏士璋,道:吾已查得,馬總督遇刺,絕非私怨所致。馬總督亡故,惟一受益者,湘人也。其時,曾公正忙於處理天津教案,焦頭爛額、心力交瘁之際,或許無力兼顧兩江事情;再者,直隸、金陵相距千里,曾公即便發號施令,已是鞭長莫及;孰人敢冒天下之大韙,悍然而擊? 顏士璋道:人犯兇狡異常,堅不吐實,何不大刑伺候,棍棒交夾之下,孰人忍得? 鄭敦謹道:投鼠忌器矣!爾若主審,爾敢用刑乎?屈打成招,胡言亂語;抑或一擊斃命,天大之干係,爾我擔當不起。 顏士璋不再言語,悻悻而退。鄭敦謹愁思之際,江寧營務處總管袁保慶求見。 鄭敦謹趕緊道:快請! 袁保慶覲見禮畢,道:屬下有一事,稟報大人,或可解開馬新貽大人遇刺之謎團。 鄭敦謹道:快請講! 袁保慶道:天津教堂案發,洋人軍艦蜂擁而入,遊弋於天津海口;馬新貽大人奏請長江水師調防上海,以備不虞。六月二十五日,黃翼升接調防聖旨,六月二十六日,馬大人校場閱射遇刺。凡此種種,純屬巧合,其中並無因果關係,鄭大人信乎? 鄭敦謹嘆曰:風雲際會,因緣巧合,遐思無窮矣! 當夜,江寧將軍魁玉來訪,一番客套後,魁玉道:前兩江總督遇刺以後,三日之內,朝廷連下四道諭旨,其中三道明發,一道密諭安徽巡撫英翰,加強長江防務,防患兩江兵變。其中是非曲直,一目瞭然。 鄭敦謹道:既知其中是非,魁、張二大人何不秉公執法,為朝廷消弭絕世之大患! 魁玉道:鄭大人說笑!吾乃愚鈍之人,力所不能及處,安敢逞強!張之萬大人更甚,坊間傳頌,漕帥出恭,警衛兩百精兵,已成笑談。 鄭敦謹道:發逆荼毒中國,戕民數千萬計;湘楚勇丁,十載鏖戰,方挽狂瀾於既倒扶大廈於將傾。而今之江南,市肆生平,笙歌瀰漫;田不雜亂,落英繽紛。馬新貽大人既死,亦是含笑九泉也。 魁玉笑曰:即如此,只能而已矣! 魁玉別後,鄭敦謹連夜拜訪曾國藩。 國藩受寵若驚,親沏香茗,拱手相送。 鄭敦謹視若無睹,只道:前江督遇刺一案,曾大人何意? 曾國藩道:馬案牽扯甚廣,一著不慎,甚難收網。吾意,依葫蘆畫瓢,仍照魁、張二公原奏之法奏結。 鄭敦謹道:張汶祥曾從發逆,復通海盜,因馬新貽懲辦南田海盜,戮其夥盜甚多,因此挾仇報復。吾與曾大人、魁玉、張之萬等皆呈此論,兩宮徒呼奈何! 曾國藩道;復再提審人犯乎? 鄭敦謹道:口供俱全,且無翻供,不必多此一舉。 1871年3月19日,曾國藩、鄭敦謹聯銜上奏:臣等會同複審兇犯行刺緣由,請仍照原擬罪名及案內人犯按例分別定擬。案犯張汶祥聽受海盜指使並挾私怨行刺,實無另有主使及知情同謀之人。 該犯曾隨發逆打仗,又敢刺害兼圻大員,窮兇極惡,實屬情同叛逆,應按謀反大逆律問擬,擬以凌遲處死,摘心致祭。 候補道孫衣言原隸馬新貽麾下,雖參與會審,卻不敢多言,私謂好友顏士璋道:賊悍且狡,非酷刑不能得實,而叛逆遺孽,刺殺我大臣,非律所有,宜以經斷,用重典,使天下有所畏懼。而獄已具且結,衣言遂不書諾。嗚呼!衣言之所以奮其愚戇為馬公力爭,亦豈獨為馬公一人也哉。 顏士璋道:刺馬案與湘軍有關,背後有大人物主使,吾等只可意會。刑部尚書鄭青天外慚清議內疚神明,聖旨未到,即欲別離金陵,問心有愧矣!小主,這個章節後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章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kanshuwo.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