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 第11集《靈峰宗論導讀》(2 / 4)

小說:靈峰宗論 作者:妙音0

,故雖難仍易。”大乘佛法在抉擇引導我們離苦得樂,它的義理深,它時間上講到過去、現在、未來,在空間上講到十法界,它不但能告訴我們今生的因緣,也告訴我們過去的因緣,也告訴我們死亡以後的因緣。大乘佛法的道理是一個無量生命的觀察,所以它的義理深,但是,它有一個明確的會歸處,所以“雖難仍易”,我們更能夠從大乘佛法出世的學問當中明確地掌控生命的真相。

蕅益大師先把世間的聖賢之道跟出世間的聖賢之道先作了一個比較。第二段就把出世的學問的線索標出來:

線索非它,現前一念心性而已。

在無量無邊的因緣當中,有些人離苦得樂,有些人創造很多很多的痛苦。這個生命的差別,它的一個根源就是“現前一念心性”。這個“現前”就是當下,你當下能夠去聽聞法義、能夠去思惟法義的那個明瞭的一個分別心,這個是現前一念心性,這個是我們生命的一個主要的根源。這以下

引證:

古云:立一心為宗,照萬法如鏡。

這以下引用永明延壽大師的《宗鏡錄》。《宗鏡錄》一開始解釋這個宗鏡,什麼是宗呢?“立一心為宗”。這個“一心”,它是一個體性。我們無量無邊的因緣的差別當中,把這些差別相把它剝開以後,看到的內在的本來面目,就是一個靈靈覺覺的清淨本然的本性,就是一心,那麼這是發明這個體性。它的作用——“照萬法如鏡”,它能夠隨順染淨的因緣變現十法界的差別,就像鏡子一樣。

這個地方,蕅益大師把這個真如的觀念先標出來,就是“一心”,就是真如,這也是整個佛法的一個根源,一個佛法的諸法實相的根本。到這個地方是一個總標。這以下把這個現前一念心性的相貌再詳細地說明,看第二段:

能觀心性,則具足一切佛法。

天台智者大師他安立天台宗,是根據《法華經》。《法華經》,智者大師解釋這個妙法,這個妙法當中有三個法,就是佛法妙、眾生法妙跟心法妙。這當中,智者大師的意思主要的是心法妙,就是現前一念心性它是一個所觀境,這個法是不思議境,就是整個天台宗的所觀境,就是一念的心性。

那麼觀察一念心性有什麼好處呢?“則具足一切佛法”——你觀察現前一念心性,就能夠從這個觀察當中成就一切佛法的功德,整個諸佛菩薩的功德就在你觀察現前一念心性當中能夠念念地成就。這個是智者大師的觀心法門。

怎麼去觀察現前一念心性呢?這以下就說明了:且如此心,以下有三個觀法,就是空假中三觀。先看空觀:

不在內外中間諸處,亦非過去現在未來,亦非自生他生共生無因緣生,豈非即空。

一、空觀

我們去觀察我們的一念心性,第一個是空觀,空觀照真諦理。就是我們觀察我們這一念分別心,你現在坐在講堂當中,你的生命體,當然你是一個人的果報,你這個人的五蘊當中有一個了別性,一個人的了別性,你這個了別性跟法義一接觸的時候會產生一個清淨的信心,那麼你應該要回光返照你那一念的信心,它的處所在哪裡。

(一)從空間上觀察:

首先我們看在內,假設我們這一念清淨的心性是有自性的,有真實不變的體性,那麼這個真實不變的體性在哪裡呢?在身內。但是我們觀察我們身體內部,是一個血肉筋骨,四大假合的血肉筋骨,找不到一個明瞭的分別性的體性,不在內。但是它可也不在外,假設我們的明瞭性是在我們的身體之外,那跟我們就沒有關係了,所以在外是不合理的。那麼在內找不到,在外也是不合理,那當然不可能在中間了,這個中間是含糊籠統的說法,是一個戲論,所以說它的空間是覓之了不可得。

(二)從時間上觀察:

亦非過去現在未來。這個是從三個時間來觀察我們這一念的信心的相貌。這個信心的相貌就是說“未生無潛處,正生無住處,生已無去處。”就是我剛剛還沒有聽聞佛法之前,那個信心它是躲在哪裡呢?剛剛那個信心還沒有活動,那一念對三寶的信心在哪裡呢?你找不出一個它潛伏的處所。現在我這一念的剎那剎那了別的信心它不斷地變化。我現在信心具足。不對!你講這句話的時候,你那個的信心跟你前一念的信心是不一樣的。所以呢,現在也是不可得,因為沒有所謂的現在,你那一念信心剎那剎那變化的,正生無住處。生已無去處——等到我們上完課以後,你那一念清淨的信心又覓之了不可得。所以從時間上來觀察,我們也找不出信心的體性可得。

這個是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頁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kanshuwo.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