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以這個地方我們一定要注意,你的因地很重要。
印光大師說,圓頓種性的功德是“王子墜地,尊超群臣”,說一個王子在一個王家當中出生的時候,這個王子對國家並沒有什麼貢獻,他什麼功德都沒有,但是你不要忘了,他畢竟是一個王的種性,他以後要繼承王位,因為他功超群臣。雖然這個老宰相一生為了國家勞心勞力,但是你是宰相,你再怎麼樣你也不能繼承王位,因為你不是王種。
所以,我們剛開始學習佛法,花了很多年的時間去明白現前一念心性即空即假即中,無上甚深微妙法,明白了道理以後,你還花很多時間去聞思,去長養聖胎。但是你以後到極樂世界,你就知道高下了,你就知道為什麼阿彌陀佛看到你就直接為你說□□,你一下子證得初地乃至於八地;阿彌陀佛為他講小乘法,他證得初果。一個初果跟一個初地那是天壤之別,而這個初果到初地還有一大段距離要走。一個人的先入為主的觀念,你的思想一開始就沒有正確,以後就很麻煩。
這個地方我們一定要注意,“船及舵師,相須度險,缺一不可,況俱乏邪?”我們一開始有了大乘的信心,建立了廣大的菩提願,由這個願力去支援我們去研究教理、增長智慧,由這個智慧又增長我們的信心,這兩個是“相須度險”,相輔相成的。所以我們在發心篇就是從最初的一念的信心所產生的一個願力當中進一步要去學習佛法、建立正見,是這樣的一個道理。
那麼我們《正見篇》就講到這裡。大家有沒有問題?好,沒有問題,我們看第三篇,
乙三、《持戒篇》第三
前面的菩提心跟正知見,它都是一個方向上的引導,這以下是講修行的方法。這個修行的方法,我們有三篇:《持戒篇》、《止觀篇》跟《淨土篇》。《持戒篇》的重點在對治身口的惡業,止觀跟淨土這兩篇主要是對治意業的煩惱,有這樣的差別。我們先看第一篇,第一篇是一個對戒律的總標。
丙一、總標
看論文,大家請合掌。
稽首大慈悲,救護末劫者。
我念末劫苦,破戒為第一。
我思救苦方,無越毗尼藏。
毗尼若住世,正法永不滅。
行成果斯尅,教不屬